從兒子出生那天起,我不間斷地給他寫成長錄,平均一周一篇,到現在,已寫了三百多篇。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愈發覺得這樣做不僅能為兒子留下一份成長記錄,也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成長的不易以及了解兒童世界的困難。
我曾寫過這樣一段成長日記:
公開課后
昨天,兒子的班主任給他們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老師帶小朋友們做游戲。老師扮演灑水車,小朋友們扮演行人?!靶腥恕币姷健盀⑺嚍⑺本鸵⒖潭汩_。聽張老師說,允成非但沒有躲開,還說因為他的車窗關上了。玩第二次時,他依然這樣做。張老師覺得游戲規則設計得不理想,而允成的行為正好揭示了這個“不理想”。我卻不這么看。我覺得,允成的行為只能說明他在上課的時候太隨便,只想著自己的意思,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為此,我和張老師展開了熱烈的爭論。最后誰也說服不了誰。因為我們的爭論不是家長與老師間的爭論,而是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間的。同時,性別也是一個因素。
晚上,我跟兒子說起這件事情。剛開了個頭,允成就興奮地說:“王老師開灑水車,我們開小汽車,我開的是頤達(一款小轎車)……”
“你知道什么行人嗎?”我突然想到,也許他不知道什么是行人。
“不知道……就是開車的人啊……”允成回答。
原來如此。想來也難怪,兒子出門就坐車,很少有在馬路上步行的經歷。我們好像也沒有給他解釋過行人和駕車的區別。
理解幼兒世界之難,可見一斑。
我將它和另幾篇成長日記組合成一篇《育兒記》,放進《講臺上下的啟蒙》一書中。
有朋友讀了《講臺上下的啟蒙》對我說,這本書和平時常見的教育教學隨筆集有些不同,將近1/3看上去好像與教育沒什么關系。書中的第三部分是讀書筆記,可評論的幾乎都不是教育類書籍。第四部分則是關于親友的雜記和游記。我一直以為,小學教師做的是基礎教育工作,要為學生今后的成長打好各方面的底子,所以小學教師應該是一個雜家。不求專深,但求廣博,這樣教師的知識結構會更完善,人也會更有情趣,就會被學生所喜歡,進而,教師就能成為學生與各種知識間的橋梁。要做雜家,還是得多讀書,讀教師專業方面的書,更要讀非專業的書。尤其要花力氣讀小孩子喜歡讀的書。那樣,就能和進入兒童的話語系統,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與之交流相處,讓兒童在情感上與你靠近。兒童不是小大人,兒童有著自己的獨特的世界,成人得想辦法走進去。書中的那組讀書筆記無非就是想傳遞這樣的信息——讀書要駁雜。讀書,然后明理。于是遇到兒童的教育問題,就能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便于找出辦法。
總覺得教師教育思想的形成,教學行為的選擇與其生活經歷有著密切關聯。我將懷念父親、養育孩子、記錄朋友交往的文章放在一處,為的是表達自己對生活、生命的一些感悟。親人、師長、朋友、學生都是我生命歷程中的重要組成。人生苦短,在時間的長河里,一段人生連短短一瞬都稱不上,我們既然有緣形成某種關聯,那我就要惜福惜緣,真摯平和地對待他們。由此,再想到教育,我覺得小學教師經常性地回顧自己的童年,并加以客觀分析反思,對自己的專業發展很有好處。教師常常說以學生為本。說說容易,怎么做呢?四個字——將心比心。教師最好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我這樣講課學生能有興趣聽嗎?我這樣與學生交流,他們能接受嗎?我這樣布置作業,學生能完成嗎?我這樣的教學設計能讓全體學生都有所進步嗎?葉圣陶先生在1919年元旦發表過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寫到語文教學中的以生為本:
總之,作文命題及讀物選擇,須認定作之者讀之者為學生,即以學生為本位也。教者有思想欲發揮,有情感欲抒寫,未必即可命題,因學者未必有此思想有此情感也。教者欣賞某文,玩索有素,未必即可選為教材,因學生讀此文,其所攝受未必同于我也。必學生能作之文而后命題,必學生宜讀之文而后選讀,則得之矣。
這段話可以間接回答我上面的問題。這段話說到現在快一百年了,我們做到了嗎?在這么長的時間里,我們有進步嗎?這段話里蘊含的道理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
有些家長、教師有時面對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想找出立竿見影的好點子。他們在書本里找答案,他們也會嘗試著與孩子交流,試圖走進兒童的內心??稍绞羌?,結果越是糟。兒童成長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因此兒童教育是慢的教育。任何拔苗助長,違反兒童成長規律的行為都會造成不良后果。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幼兒園里就提前學會了多少位的加減法等等之類的話。可這些不顧孩子實際情況盲目跟風的家長不會去分析,孩子是否是真學會,這樣的學習對孩子的思維發展、潛能的發掘、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兒童教育得慢慢來,即使是孩子在某方面早慧,也得仔細分析,科學引導,區別用力。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反復時,更要平等對話,悉心指導,寬容地對待。尊重孩子,真正把他們當作活生生的具有獨立性的生命個體,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自由時間和空間。有一次,我教孩子們觀察記錄生活中的小鏡頭。課上到最后,我請孩子們討論學寫小鏡頭的好處。一個孩子說,能讓我們用筆寫下喜怒哀樂,給我們留下美好的記憶。這話說得多好啊!小時候的開心與不開心,等長大后回憶起來,不都是有趣的嗎?這樣的話,我想不出來。有人說,兒童是成人之師。說得太對了。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獨立思考自由表達創造條件,在生活中家長也需要這樣做。如此,孩子就能時時給我們驚喜。
讓兒童慢慢地自然成長。家長、教師在一旁提供必要的條件,然后帶著一顆赤子之心靜靜地關注、欣賞。
(本文編輯: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