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能讓人感動流淚,又能大把賺錢的東西,是什么?除了電影,就只有這樣的演出了。
“印象做的事,最重要的,一是告訴我們的同行,藝術能掙到錢;二是告訴我們的百姓,你們有資格去享受和消費藝術;三是告訴我們的政府,文化產業還可以這樣做。”在記者面前,王潮歌語氣堅定。
之所以說話底氣十足,是因為她和她的團隊創造了一種全世界前所未有的舞臺演出——“大型山水實景演出”,以真實的自然景觀為舞臺,藍天、雪山、夜色、湖水、山峰,都成為她的道具,這種全新的視覺表演亦真亦幻,令人嘆為觀止。
這種演出不僅是藝術作品,而且還是超級賺錢機器。2003年推出的《印象?劉三姐》,加上隨后七年推出的五臺劇目,至少已賺了不下20億元!
現在,每天都有超過一萬人,在看印象系列的演出。
世界旅游組織官員看了其中一臺演出后,評價說:“這是全世界都看不到的演出,從地球上任何地方買一張飛機票飛來看了再飛回去都值得。”
一群意大利藝術家看完《印象?西湖》,流著淚,久久不愿離開……
他們為什么而感動?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演出?
創造并推出這一系演出的,是北京印象創新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兼導演王潮歌。王潮歌、樊躍,和名滿天下的張藝謀,三個導演,組成了牢不可破的“印象鐵三角”。
此山 此水
王潮歌,印象系列的靈魂人物,一個“一輩子只干過導演這一個職業”的女人。她講話,句子短,重音多,有一種堅定和力量。
樊躍,早年就號稱“京城第一舞美”,他可以用幾百把椅子,變換出春夏秋冬,用來表現人生的變化。
王潮歌和樊躍早在1996年便開始搭檔,接手晚會和舞臺劇的導演工作。兩人一合作就是好多年,再后來導演王潮歌也成了舞美王潮歌,舞美樊躍也成了導演樊躍。
2002年召開的博鰲亞洲旅游論壇,成為他們合作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兩人受邀為閉幕式做一臺演出。桂林的奇山奇水給了他們靈感——他們決定就以水做舞臺,山做背景。燈光、煙霧、音樂就位,桂林象鼻山下便上演了一場如詩如幻的《歡樂漓江》。
當晚,王潮歌和樊躍興奮勁頭還沒過,突然得到消息說,張藝謀來了,要見他倆。原來有人專門把張藝謀請來看了這場演出,張藝謀一下被打動了。一見面,張藝謀就贊不絕口:“非常有創意,非常有創意!希望我們有機會一起合作。”
就這樣,高山流水遇知音,三個人聊得投緣了,《印象?劉三姐》就這么給聊出來了。
有政府支持,資金不是問題,大型山水實景演出的方式也確實獨一無二。然后選址在陽朔,漓江和田家河交匯處。
2003年3月20日,《印象?劉三姐》公演。
這個舞臺太恢弘——陽朔城邊,1.645平方公里的舞臺沿著江面展開了兩公里,遠近12座山峰皆是道具,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劇場。觀眾席上,180度展開的正面和兩側同時演出。每天夜晚,兩場各70分鐘的演出里,江面上演變出“白色印象的夢幻漓江、紅色激情的歡樂漓江、銀色畫境的煙雨漓江、金色詩圣的錦繡漓江”,把人們印象中的經典山歌、民族風情、漓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不著痕跡地溶入于山水,令觀眾猶如置身仙境。
演員則是600多名當地的漁民,有的甚至是瓦匠、泥匠!最為奇幻的是,觀眾眼前的整個天地都是舞臺。沒看過的人,完全無法想象。
王潮歌告訴記者,“排練的時候,張藝謀正在烏克蘭大森林里拍《十面埋伏》。電話打過來問,怎么樣?我說,挺好。電話里,我說一聲,好半天才聽到他的回答,根本沒法交流。后來,3月份,他把電影做完來看,一看,激動了,說‘太新鮮了,都超出我的想象了!’”
但是,與藝術相對應的市場,卻遇到了另一種極端。
同行一片質疑之聲,說,故事呢?情節呢?演員陣容呢?你們到底想說什么?最要命的是,票房非常不好。很長一段時間內,每場觀看人數稀稀拉拉不到兩成。想起這兩年來投入的時間和心血,那109次的方案修改,她和樊躍兩個人,心都涼了,“絕望。那心情,那才叫欲哭無淚!”
王潮歌急得親自問觀眾觀后感,得到的反饋又是矛盾的:本地的觀眾表現淡定,不過是天天見的自家門口的風景罷了;外地人卻說,震撼!一輩子沒看過這樣的演出,太震撼了。這一下,王潮歌心里有底了,她要的就是這種感覺。她需要的是時間。她對樊躍說:“我們等!等外地的游客。”
果真,等到第七個月,就一票難求了。最初只有1880個座位。觀眾太多,就增加到2200,2600,2800,3000,3200,現在加到3400。還不行,每天演兩場,2009年十一當天觀眾9700人,國內舞臺演出第一。中國沒有哪一臺演出敢天天演,還一演7年!
2009年,《印象?劉三姐》演出收入超過2.6億元。
一次,幾個臺灣記者看演出,沒看一會眼淚就嘩嘩往下淌,止不住,哭得用完了一整盒紙巾。演完了,樊躍好奇地問:“你們哭什么呢?”他們哽咽半天才說明白一句話:“臺灣太小了。”
一臺演出 三種商業模式
演出大紅,聲名遠播。隨后幾年,國內外媒體采訪接連不斷,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韓國、巴西等數十個國家電視臺紛紛前來采訪制作專題節目。
為什么外國人如此青睞這場演出?除了看好《印象?劉三姐》的創新表演形式和文化內涵,他們更看重這場演出對資源的整合。這臺演出,2009年對桂林經濟貢獻了2個百分點,陽朔當地有10萬人依靠這臺演出而生活,演出形成了“票房銷售——帶動旅游——房地產增值——商貿服務——拉動就業——品牌效應——吸引投資——股份升值”的產業鏈。
那么,這臺演出的產業鏈是怎樣形成的?換言之,這臺演出是怎樣賺到錢的?又是怎樣讓更多的人賺到錢的?
這臺演出,衍生出了三種商業模式。
(一)《印象?劉三姐》的商業模式的要素構成
我們首先應該梳理出哪些要素構成了演出本身的商業模式。
第一,演出面向外界宣揚廣西文化和旅游資源,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所以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廣西各級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百多個文件,大開綠燈,完成了大量基礎工作;
第二,巨大的市場前景和政府的支持,必然使投資問題迎刃而解;
第三,“高雅的舞臺藝術+有形的山水自然+無形的民俗文化”,三者完美結合,開創了一種全球創新的表演形式,讓觀眾獲得巨大的藝術享受。內容磅礴震撼,市場前景可觀;
第四,促銷、宣傳等皆借助了張藝謀的號召力,同時演出獲得“文化部創新獎”、“十大演出盛事”等多項大獎,也對游客產生了巨大的誘惑,好奇心促使人們“去看張藝謀獲了獎的創新舞臺作品”;
第五,廣西相關部門將《印象?劉三姐》確定為廣西重點旅游項目,全國各地旅行社結合上面一、三、四條的號召力,向購買廣西線路的游客大力推廣,保證了充足的客源。每年到桂林陽朔的游客超過三百萬人,其中2/3會選擇觀看這臺演出。門票平均200元/張;
第六,用當地農民、漁民和女孩來表演原生態的地方風情。他們白天做自己的事,晚上就劃船來演出。來去方便,能保證天天演,能吃苦,珍視當“演員”的榮譽感,對收入要求也不高;
以上六個方面成立,利益鏈就可形成閉環,比如,政府從中獲得稅收,并宣揚了文化;投資方直接獲得門票收益;三位導演獲得導演創意費、版稅、票房分成;游客獲得藝術享受;旅行社增加收益;演員獲得工資。幾個方面,都直接從這臺演出獲益,把幾個方面串起來,就成為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
事實如此,公演第一年門票收入達到3000萬元,第二年即高達1億元。現在,它已成為一場永不謝幕的演出,各方面收益巨大。
但是,《印象?劉三姐》的價值遠不止于此,圍繞這一小的商業模式,這一項目還催生了另一巨大的商業模式。
(二)“漓江?劉三姐”的大產業鏈模式
政府的意圖很明顯,通過打造這臺演出,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形成,繁榮旅游經濟。現在,陽朔有10萬人依靠這一演出為生,整個陽朔的生態為此發生了巨變。這又是怎樣的?
因為,單一的產品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圍繞核心產品形成“核心產品——上下游產品——相關產業鏈接”,才是產業鏈。產業鏈形成,整個旅游經濟才能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印象?劉三姐》只是廣西政府推出的整個大項目“漓江?劉三姐歌墟”的核心項目,整個規劃還包括房地產業、旅游業、賓館業、餐飲業等。隨著演出不斷推進,整個產業鏈很快就形成了。
第一,每天持續不斷的演出,極大地刺激了陽朔旅游業的發展。過去游客從桂林乘船沿漓江觀賞美麗的山水風光,經過68公里的瀏覽,到終點陽朔之后下船,到街上逛一逛,買點紀念品,扔下一包垃圾,就乘車回桂林去了。極少有人在陽朔過夜。游客都是匆匆過客,陽朔的旅游經濟就發展不起來。
如今,晚上在陽朔看《印象?劉三姐》,已成為游客的一道“壓軸風景”,看完演出,還回桂林嗎?不,在陽朔過夜。這樣,陽朔賓館業、餐飲業和其他消費收入就大大增加了。
想一想,每天數千人要在陽朔過夜,吃住行,必然使當地人氣大旺,商機不斷。景區內經營項目也越來越多,如照相、放樂曲、點柚子燈、小攤經營、停車場、餐飲等。為培養演員保證演出,印象公司還在陽朔還開辦了藝術學校。這樣,各個旅游相關產業鏈,都得到迅速擴張,給當地老百姓帶來的收益,可想而知。
第二,是房地產。當初投資方在演出場地周邊投入4000萬元購買的大片土地已迅速增值,每畝由原來幾萬元猛漲到數十萬元,國內著名的房地產企業陽光100也已經進入過去絕不會進入其法眼的小城陽朔。
由此還催生了一個旅游新景點——東街,這條原本幽靜的山道因大量游客的出入和停留,成為陽朔經濟開發的熱土,商業地產也應運而生;
第三,就業。解決就業,使當地居民收入大增,消費水平提高。
舉一例說明,曾經有一次,投行IDG的人前來考察“印象”,在陽朔碰到了一位出租車司機,他的兒子當導游,妻子在演出場外賣小食品,全家人都吃“旅游飯”。這樣的情況在當地不是少數。
2003年,陽朔以文化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產值4.0850億元,2004年公演當年為4.9543億元,2005年就猛增到6億多元。可以說,《印象?劉三姐》的成功,惠及陽朔的每一個普通百姓。
(三)要做“中國的迪斯尼”
印象演出衍生出的商業模式,還有第三種。
王潮歌決心把“印象系列”演出做成“中國的迪斯尼”。首先要復制,當有人說“印象系列”就是一種復制時,王潮歌不認可:“首先復制是正確的,必須的;其次我想復制還復制不了,各地的旅資資源完全不同。復制的只能是某種模式,而非藝術本身;第三,通過復制做出更多的衍生品,我們要把這個攻下來!現在只是開端。”
她心中早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貓》、《西貢小姐》、《獅子王》、迪斯尼,在美國復制了N臺不說,還復制到了全世界。迪斯尼每年50億美元的利潤是怎么掙來的?“就是靠復制效應,是做電影、主題公園、房地產開發和數不清的卡通產品掙來的!”
一身拼勁兒的王潮歌,當然不會止步于一臺叫好又叫座的演出。她決心依托演出,做出一個自己的產業鏈來。做《印象?大紅袍》時,她就想好,要借每天不斷的演出,捧紅武夷山的巖茶。印象公司在演出之前,注冊了“印象大紅袍”的茶葉商標,開始運作,“我們要賣印象大紅袍。”王潮歌笑了,“現在,武夷大紅袍的茶葉,從茶青開始價格就翻了兩番!武夷山市許多原本賣鐵觀音的茶葉店,現在也都改賣大紅袍了。”
67bxhxCkPxFMTL5+3DkljQ== 2006年4月,IDG首先向印象注資,隨后聯合高盛、海納亞洲又投資2500萬美元。有了充裕的資金,王潮歌自信滿滿地說,“我就是沖商業來的!”
趕路的人
印象系列探討的是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結合之路,它既是文化,又是產業,既是藝術欣賞,又是旅游項目,然后最終帶來多贏。
這個案例最大的價值,一是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藝術的巨大商業前景。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大眾消費藝術的時候了,未來一定會形成新型的龐大的文化藝術產業群;二是啟示了人們,純粹的藝術并不是只能呆在象牙塔里,而是一定能以某種方式和市場完美結合,藝術家們需要去創新,去發現,去找到新的結合方式。
這種藝術與市場的結合,不是一時一地一兩場演出,國內許多演出花了幾千萬元,只演一兩場了事。這樣的結合,是要形成商業模式,要持續不斷地演出和贏利。王潮歌們的成功,就是取決于他們找到了將舞臺藝術與旅游相結合的商業模式。
那么印象系列算不算是產業了?王潮歌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一方面是隨著演出空前成功,全國30多個省市政府紛紛邀請“印象鐵三角”前往打造類似節目。尋求合作的電話,幾乎每周不斷。鴻海的郭臺銘也在極力促成打造《印象?日月潭》。而印象系列也確實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2006年7月,第二臺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麗江》(雪山篇),在海拔3100米的玉龍雪山下開始公演,2007年開始贏利,2009年演出900場,一天三場。到今天,觀眾累計達360萬人次以上;
2008年,《印象?西湖》公演,2008年利潤2700萬元,2009年利潤達到4300萬元;
2009年,推出《印象?海南島》,尚未贏利;
2010年3月,推出《印象?大紅袍》,當年贏利。從這開始,北京印象公司開始參股,達十個百分點以上,一改過去只拿創意費、版稅和門票提成的做法;
2010年12月,推出《印象?普陀》,北京印象公司占有70%的股份……每一臺演出的成功,都促進了當地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
另一方面卻是對照美國文化產業的巨大落差。
王潮歌對美國的解讀也是從藝術角度切入的。她認為紐約有兩條街直接代表了美國,一是華爾街,一是百老匯。百老匯街上一個挨一個都是劇院,你可以每天去看一個新的演出,每天看到的劇種都不會重復。這才是真正的文化產業。從這個意義來說,美國、美國的品牌因為文化藝術而強大……那正是印象系列的追趕的方向。
多年耕耘,印象系列的知音早不限于張藝謀。2010年12月17日,由馬云、虞鋒、史玉柱、劉永好等17位商界大佬聯合創立的云鋒基金,宣布向北京印象創新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美元。有了資本助力,“趕路”中的王潮歌或許會走得更快更從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