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鼠會的目標是:讓科學流行起來!
“科學就像難以開啟的堅果,雖味美卻不易入口,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像松鼠一樣,打開科學的堅硬外殼,讓人們領略到科學的美妙?!奔缡钦f。
松樹科學會的創始人姬十三,本名嵇曉華,2008年4月,他和一群朋友出資10萬元,在網絡上建立了名叫“科學松鼠會”的群博,這個博客的博主們被戲稱為“松鼠”,他們多是自然科學學科的博士,擅長用輕松的筆調將枯燥的科學知識寫得生動有趣。
2008年底,科學松鼠會已經贏得了不少粉絲,其日流量達3萬左右。姬十三想,如果要想維持這樣的勢頭,松鼠會必須要有更好的組織形態和發展方向。于是,他開始申請松鼠會的NGO資格。
然而,在當時,公益圈質疑“科普算不算公益”,在申請的最后投票階段,松鼠會還是因為半數選票的否決而終究沒能成為一個NGO。
2009年松鼠會來自基金會的支持幾乎為零,姬十三感到有些挫敗。不過與此同時,他開始了松鼠會的商業化進程。
他首先注冊了“北京一群松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第一筆業務是給央視10頻道綠色空間欄目組的科學
節目做策劃。隨著松鼠會聲名鵲起,到2009年下半年,已經有公關公司來找姬十三,希望說服松鼠會用自己在科技方面的優勢為一些科技企業做企業品牌宣傳。
商業反哺公益,這個模式也并不新鮮,此前國內諸多轉正無門的草根NGO,往往通過工商注冊企業的方式曲線救國。姬十三也是其中一員——通過公司為松鼠會的運行提供資金。
但讓姬十三糾結的是,松鼠會的NGO性質已經被很多人認可,在國內外一直為松鼠會供稿的“松鼠們”,也都在認為自己是在為一項非營利的事業做貢獻。盈利和松鼠會建立的初衷看起來很矛盾。
2010年初,姬十三決定把兩者分開,他認為,公益與商業這兩個東西混在一起,是會互相制約的——非盈利的事情就應該用非盈利的方式去做,而商業的事情就應該用商業的方式去做。
當時,已經有多家資本找上門來談投資,最終,姬十三接受了摯信資本的百萬美元投資。“這個VC的理念跟我們很像,能明白我要做什么,這很重要?!?br/> 這次,姬十三把公益和商業堅決地分開。公益部分的科學松鼠會延續了初創時“讓科學流行起來”的公益目的,被納入民政注冊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這其實意味著:科學松鼠會將成為法律層面上的一個真正的NGO組織。商業部分則變身為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
果殼傳媒由果殼網和果殼閱讀兩部分組成,前者是一個泛科技新媒體,會按照與科技相關的不同興趣主題,如偵探、心理學、趣味科技DIY等,由專業編輯來策劃制作相應內容;而果殼閱讀則進入出版領域,按照暢銷書的思路去運作科普、科幻類圖書,除了已經出版的《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吃的真相》等外,姬十三饒有興致地透露:他們很快將推出科幻小說《地鐵》。
果殼傳媒以智趣科技為出發點,探索相應的商業模式,這是一種相對新穎的嘗試。在企業用戶層面,新奇特的科技產品能夠通過果殼平臺進行相應的推廣和營銷活動,這也為果殼網在盈利上提供了可能。
當然,科技內容的受眾畢竟不夠大,果殼網如何能充分調動大眾網民的參與度,并建立自己的盈利模式,將是其最大的考驗。
編 輯 胡 茜
E-mail:mengdanh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