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我的“命”,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家里有各種各樣的茶,龍井,碧螺春,雨前的,雨后的,普通的,高檔的,每天都會泡上兩杯。但無論誰和我聊起茶來,我都會興致勃勃地講起一種家鄉(xiāng)的茶——那用小盆大碗裝著的折耳根茶。
老家在巫峽里的一個山村,冬天,屋前屋后、田邊地角,就會有褐色的折耳根冒出來。它于村里的人們,總是惹起一種似有若無的期待。因為這個學名叫魚腥草的東西,不但可以涼拌成糖醋味做菜吃,滋味鮮嫩佳美,是春節(jié)必不可少的菜肴。最妙的是,在山上連根挖來,將它曬干,既可以賣給藥鋪,也可以放在竹簍里藏起來,成為家里的寶貝。
究竟是誰率先在酷夏用折耳根泡茶喝?是奶奶的奶奶?恐怕誰也說不清了。不過,真實的體會是,夏日酷暑難捱,喝上一碗,頓時就有一股特殊的清香滿溢口中,那是任何一種名茶都難以比擬的。三伏天,如果你時不時喝折耳根茶,非但飯量不減,連瘡也不會長一個。后來長大了才知道,魚腥草是一味中藥,有消暑去火、化痰止咳的作用,而且還能助消化。
巫峽的人家,幾乎每家每戶,都這樣喝過茶。水是清洌的井水或江水,燒開后,丟下一把折耳根,瞬間,水就變成淡褐色,似是攪碎了的瑪瑙。燒幾沸之后,冷卻下來,人們用土碗舀著喝,大口吞下肚,爽得每個毛孔都張開了。
煎好的折耳根茶,由孩子們歡天喜地抬著送到地里去。那時,大人們正在地里揮汗如雨。那大太陽就像是火球,讓整個大地似蒸籠。大人們歇下來,喝我們送的茶,說說笑笑中,折耳根茶的清涼,在空氣里蕩漾;火辣辣的太陽,也像變得溫柔了。我常想,沒有這折耳根茶,熱天沒法種地。
喝折耳根茶、送折耳根茶,少年的時光,一邊讀書,一邊陪伴著著微澀的折耳根茶,日子有些艱難,但也有滋有味地過來了。記憶中,奶奶總是說,喝了這種茶,沒有長不高的孩子。我的飯量不小,不曾害過什么病,連感冒都少,折耳根茶可以說功不可沒!
進了城,不知不覺已年屆不惑,走在繁華的鬧市街頭,看著那些什么“七杯茶”、“冷飲店”、“咖啡屋”的招牌,這個時候,我卻只想停下腳步,痛痛快快喝上一大碗折耳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