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陳秀華教授
資料整理:李健敏、李秀娟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按照中醫“四季側重”的養生原則,春季補五臟應以“養肝”為先,倘若不注重肝臟的調護,情志不暢,則容易在生機盎然的春季引發“肝火”。
肝火旺:旺的不是火,而是病
中醫用“火”來形容身體內的某些熱性癥狀。一般所說的“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后出現的內熱癥。中醫認為“火”的病理可分虛實兩大類,肝火就是其中一種。
陳教授認為,肝火就是肝陽氣亢盛表現出來的熱象,多因七情過極、肝陽化火或肝經蘊熱所致。一般情況下,肝火旺的人會有頭暈、面紅、目赤、口苦、易怒等癥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各種上火癥狀
一般情況下,肝火旺會對應身體上部有熱、或火性上炎的特點,表現為頭痛頭暈、眼干、面目紅赤、易暴怒、口干舌燥、口苦口臭、舌苔黃厚膩等。更甚者會暈厥、嘔血等。
肝火內熾,氣血壅滯肝部則出現灼熱疼痛;熱盛耗津,可見便秘尿黃;足少陽膽經入耳中,肝熱移膽,循經上沖,則導致耳鳴。
◎月經失調
肝火旺可導致女性月經失調。肝藏血,女子以肝為先天,肝火旺而引起婦女月經紊亂,表現為經血量過少,月經提前或延后,甚至閉經,經前失眠。如是懷孕后的婦女,可表現為妊娠惡阻,其癥狀有口吐苦水、嚴重挑食、食欲不振、口苦頭暈等。
◎失眠
肝火旺會導致失眠。肝火侵擾所致的失眠,多由惱怒傷肝、思慮過度等引起。肝藏魂,肝火旺則魂不守舍,夜臥不寧,易驚。
引發肝火的常見原因
◎生氣發怒
中醫認為,七情可致病,大怒傷肝。怒為肝之志,怒則氣上,大怒可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而致兩脅脹痛,胸悶,善嘆息,或情緒急躁。肝氣橫逆,克犯脾胃,胃失和降則致呃逆、嘔吐;脾氣不升則見腹脹泄瀉。肝氣上逆,血隨氣升,氣血并走于上,故致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甚至氣血蒙蔽清竅,而突然昏厥,血隨氣妄行,則見嘔血。
◎勞逸失度
勞逸失度也可引發“肝火”。晚上11點至凌晨1點(子時),為肝經所主的時間,大多數現代人由于工作繁忙,或娛樂應酬等原因,在該時間沒有入眠,導致肝氣不得疏泄,氣郁化火或肝熱素盛,從而出現一系列肝火的癥狀。
◎慢性疾病
老年人久病可致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亢逆無所制,氣火上擾,以引發肝火。
春季給肝降降火
春季養肝,方法眾多。可從運動、飲食、情志等諸方面入手。
肝喜條達,怕抑郁,所以在運動上也不妨投其所好,做些伸展性的運動,不僅可以拉開韌帶,還可以養肝養性。人體的肝膽經行于胸脅及身體兩側,故擴胸及舒緩而深長的呼吸能疏肝理氣,而疏肝理氣是調肝養肝的第一要法。
【操作】
1.伸腰。兩臂上舉,擴胸,緩而長的深呼吸。
2.兩手交叉平高舉于頭頂,伸臂翻掌,按掌轉腰,兩臂伸直,同時身體緩緩向右及向左轉動。
3.兩手相握,屈肘置于胸前,用力向左右方向拉,做3~5次;隨后向外翻5~6次。
【作用】疏肝理氣、利膽養肝。
【適應證】肝郁氣滯、肝膽郁熱型的抑郁、焦慮、失眠、胸脅脹悶、慢性乙肝、帶狀皰疹、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等病癥。
做這套動作,用力時吸氣,放松時呼氣,爭取做到呼吸均勻。這一套動作下來,時間不超過5分鐘,卻可以很好地行氣血,益肝臟,通經絡。
這套運動養肝功法,不管是居家女性還是上班族,都可以在家和工作的間歇練一練,試一試,保護自己的肝臟,疏通肝經,讓各種負面情緒都可以順利地疏泄出去,預防肝火。
養肝除了運動之外,還有一個簡單易行的好方法,即多吃點甜味的東西。肝火旺盛者不妨在辦公室里放上一瓶甜棗,每天吃幾顆,不僅可以解饞,滋養肝臟,幫助脾胃消化,還能保持心境平和,心情愉快。當然,也不能因為喜歡而吃過度,凡事有個度,正如《遵生八箋》說:“增酸養肝,勿令極飽,勿令壅塞”。養生和養性一樣,必須適可而止,不能走極端!
1.養肝茶
○決明子綠茶
【處方】決明子、綠茶各5克。
【泡服法】將決明子用小火炒至香氣溢出,候涼。將炒好的決明子、綠茶同放杯中,沖入沸水,浸泡3~5分鐘后即可飲服。隨飲隨續水,直到味淡為止。
【功效】清熱明目,平肝益睛,清熱排毒,潤腸通便。
【適應證】高血壓、血脂異常、大便秘結、視物模糊等病癥。
○菊楂決明茶
【處方】潔凈菊花、生山楂片各10克,決明子5克,方糖25克。
【泡服法】將菊花、山楂片、決明子、方糖放入保溫杯中,以開水沖泡,蓋緊浸泡半小時,頻頻飲用,每日數次。
【功效】滋陰疏肝,平肝潛陽。
【適應證】更年期綜合征的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的患者,表現為頭暈、頭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
2.養肝湯
○雞骨草夏枯草煲豬脾
【處方】雞骨草150克,夏枯草50克,蜜棗4個(中藥店有售),豬脾2條,豬脊骨、豬展肉各1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別洗凈。蜜棗去核;雞骨草夏枯草稍浸泡;豬脾去油脂;豬脊骨敲裂。一起與生姜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滾沸后,改文火煲2小時,下鹽便可。以上為3~4人量。
【功效】清肝明目、舒肝散淤、清熱解毒。
【適應證】慢性肝炎、肝脾腫大者調補肝脾。
○黃芪紅棗養肝湯
【處方】黃芪12克,紅棗10枚。
【做法】黃芪、去核的紅棗洗凈,將其放入已加好適量水的沙鍋水煎,待煮沸后再入少許白糖即可,湯棗同食為宜。
【功效】健脾養肝、補氣養血,可提高免疫力。
【適應證】抵抗力低下及慢性肝病患者。
【處方】唱歌、看戲劇、郊游、晨練、遠足、與朋友傾訴等。
【功效】疏肝理氣,調養情志。
中醫理論認為肝為剛臟,五行歸木,喜條達,惡抑郁,主疏泄。即人體肝臟猶如春升之氣,具有條順、暢達、疏通的特性。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曲戲劇,經常吟唱或者放聲高歌,或早晨到公園練練聲。春暖花開之時,到野外走一走,公園里轉一轉,或者干脆安排一段時間遠足郊游,均可以以情怡情、以情勝情、以情調情,將胸中的郁悶之氣排出,使心情放松,肝氣舒暢。
此法適用于因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擾、阻遏肝脈,致使肝氣失于疏泄、條達所致的情志抑郁,胸脅或少腹脹痛、竄痛,或婦女月經失調等病癥。
針刺
期門、太沖、合谷、陽陵泉、肝俞、膽俞等穴舒肝利膽、理氣解郁。根據五臟虛損之不同,辨證取上述6穴;每次選2~3穴,交替使用。
刺血
選取肝俞、膽俞、膈俞等背俞穴運用直接點刺法,用一次性注射器針頭迅速刺入穴位后立即出針,刺血后在上述穴位加拔玻璃火罐,以幫助血液排出及控制出血量。每次留罐5分鐘,每次出血量控制在1~2毫升。或者可以選取耳尖、耳背淤絡直接點此,讓血自行流出,血止為度。
推拿手法
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運用點、揉、推、拿、捏、拍、按、滾等一系列特定手法作用于人體相應的穴位或部位,刺激經絡和腧穴,通過經絡系統的調節和腧穴的作用調整機體的生理功能,促使人體氣血流通,改善其病理環境。推拿治療過程中,使接受治療者心身徹底放松,有助于順氣開郁、緩解緊張焦慮情緒。
養肝中藥別濫用
生活中,有些朋友沒有找對養肝的中藥,或者誤用錯用,反而會誤傷肝臟。例如,何首烏是一味滋陰養肝的中藥,但分生首烏和制首烏兩種。生首烏潤腸通便效佳,但有一定的肝毒性;制首烏雖然經過炮制,但也不能大劑量應用,醫生在臨床上一般都謹慎使用才能發揮它應有的治療效果。如果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況下使用,很容易造成對肝臟的損害。常見用何首烏泡水和煮粥養肝,卻因為使用過量而造成肝損傷的例子。
因此,選用養肝中藥時,不能僅看藥的功效,隨意買藥煎煮,最好在中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