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準退休族遇到了這樣的兩難問題:一方面,自己已經50多歲臨近退休,多年積攢下的儲蓄可以說是自己退休后的養命錢,重要程度非同一般;另一方面,二十多歲的孩子剛參加工作不久,雖有自己的一份收入,但維持日常開銷已是捉襟見肘,至于買房結婚只能向父母求助。
自己養老是理應重視的剛性需求,子女成家也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然而口袋里的錢就那么點,這些準退休族該如何在自身養老和支援子女的問題上尋找平衡點呢?如何讓自己退休生活不被買房這一“時尚需求”折騰得“體無完膚”呢?
認清形勢,分析風險
資產配置理論認為,每個家庭的風險資產配置比例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年齡,二是投資風險偏好。在這兩者中,前者是剛性的,后者是柔性的,其中年齡起到了決定性因素。投資風險度與年齡的關系是:年齡越大,投資風險資產的比例應該越低。原因是年齡越大,未來重新獲取財富的能力和時間就越少。
對50多歲人來說,距離退休只有幾年時間,積累財富的時間非常有限。當然,子女眼前的困難,做父母的也不可能完全無動于衷,這就需要父母用科學的理財方法,在保障自身養老無憂的前提下,適當補助子女。
助小先簽還款協議
幫孩子買婚房則是大部分父母都不得不面對的難題。目前國內房價連續多年上漲,如今要在大城市買一套像樣的房子通常要好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對于一般的工薪家庭來說,只能采用“父母出首付,月供靠子女”的辦法來完成孩子的購房愿望。可即使只是出首付,也足以讓準退休族父母的養老金“傷筋動骨”。更何況,今后子女月供萬一還不上的話,做父母的也不可能坐視不管。
既然錢是一定要出的,那有沒有什么辦法讓準退休族父母既支援了子女,又能給自己未來的退休生活提供保障呢?僅僅是拉著孩子的手說一句“以后我們養老可都靠你了啊”顯然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一紙協議。
子女長大了,支援子女不應該是“無償贈予”,而應該是“有償借貸”。從子女角度來講,父母含辛茹苦將自己養育成人,做子女的理應在將來更好地為退休后的父母養老。這份協議對子女將會產生強大的鞭策力和約束力。一方面,可以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承擔著父母養老的重任,從而能夠激勵他們更努力地工作賺錢;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他們擺脫對父母的經濟依賴,不能一有經濟困難就向父母伸手。
總之,在支援子女與自身養老發生經濟沖突的時候,準退休族父母只有在自身養老獲得保障的前提下,才可以視自身實際情況對子女進行適當支援。做到了這點,才能既兼顧養老,又兼顧助小,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