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新課程的實施有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筆者從教師轉變觀念、方式、角色、手段等方面對實施新課程談了一些看法和體會,以便更好地推進政治學科素質教育。
關鍵詞:政治新課程;素質教育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思想政治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的首要地位,決定了思想政治素質是整個素質教育的靈魂。如何在政治新課程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轉變觀念,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統一
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重點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政治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學生施加積極影響,不能單純依靠分數來衡量一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而要看學生知識、能力、覺悟等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堅持知識學習與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注重因材施教,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學生發展個性特長。
二、轉變角色,實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統一
在政治新課程教學中,必須變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為“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切實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中,能否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把課堂還給學生,注意啟發誘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必須培養學生敢疑、善疑、多思、深思的學習習慣,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問題,并通過搭橋引路、點撥,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特別是聯系學生自己的生活,讓學生懂得自我教育、自我規范,增強教學的感染力,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總之,教師要自覺轉變角色,由教學中的主角逐漸轉向平等者中的首席,真正成為學習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新課程的建設者。
三、轉變方式,實現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的統一
傳統教學強調傳授和灌輸知識,這對提高國民素質來講,是一條狹窄的、片面發展的路子。政治新課程重視教學過程,并把它作為教學目標之一。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手段,有了科學的能激起學生興趣和情感的教學過程,其結果必然水到渠成。教師要實現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大力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推進探究式教學,要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的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的過程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有效提高學生理解、認同、確信正確價值標準的能力。
四、轉變手段,實現傳統教學方法和現代教學手段的統一
現代教育技術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高度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F代教育技術運用高科技手段向學生提供了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這些信息可以做到圖文并茂、聲色俱佳、虛實結合、時空變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動腦動手、學會知識技能、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起著獨特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謀求教學手段的優化組合,為學生創設最佳的學習情境,提供積極思維、自主學習、探究合作、動手操作的機會,激勵學生求知欲望,為學生樂學、會學提供條件。
五、轉變目標,實現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新課程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發揮的作用及各自的發展并非是齊頭并進。非智力因素對人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還影響智力因素,堪稱開發智力因素的催化劑。積極開發非智力因素是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由“一維”轉向“三維”的重要途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教師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培育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端正學習動機,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想學、愛學、要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六、轉變教學模式,實現知識、能力、覺悟、行為的統一
傳統的“注入式”“滿堂灌”“題海戰術”等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這與素質教育相背離。在教學中既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又要重視學法指導,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和對話互動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政治課教學要堅持貫徹知識、能力、覺悟、行為相統一的原則,要貼近學生實際,注重熱點分析,促使學生把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轉化為認識問題的能力,轉化為自己的信念,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
總之,在政治新課程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要我們每位教師在自己的教學中,時時刻刻地貫徹和體現素質教育精神,就一定能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出合格的、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ㄗ髡邌挝?河南潢川縣教育體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