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基本理念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關鍵是在課堂教學中能引導和促進學生積極自主、有意義地學習,使學生能在充分的思維空間和時間空間中,敞開思維的翅膀去遐想、去分析、去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條件使之能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學習
“教師講,學生聽”這樣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會帶來疲倦,不能使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中去。皮亞杰指出: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支配。所以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心理特征,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欲望。
1.創設猜想情境
在新課的開始,猜想引入,很快地扣住學生的心弦,使其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從而步入學習的最佳境地。
例如:新授“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時,分別出示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讓學生猜一猜,這三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度數是多少?在學生猜疑爭辯情境中,讓學生先拿出直角三角形,讓學生知道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90°,和另兩個角的和是180°。再動畫演示,教者的一方活動,還離不了學生自己動手驗證猜想的正確性。用同樣的剪、拼方法,學生自然得出任意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在認識過程中,加入“猜想”這一催化劑,可以促進學生多角度思維,加快大腦中表象形成的速度,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得出結論。在鞏固新知識、利用猜想、調動頭腦中已有的數字信息,并對之進行移動和重組,開拓新思路。
2.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課堂教學大多數是由問題構成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圍繞著“問題”參與學習活動的。因此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激發思維,以達到學生掌握知識,訓練思維,提到數學能力的目的。
二、挖掘認知潛能,推動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的認知結構既包括已掌握的知識,也包括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的一些經驗。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認知內容的需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充分挖掘學生已有的經驗,形成新舊知識的聯系,使模糊的認識明朗化,具體的對象概括化,成為學習新知中可利用的認知條件,這不僅利于學生主動投入到對問題的探究之中,同時也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1.讓學生動手
動手操作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知識的本身就是活動。”應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自己動手演示或操作,把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化。一方面,便于學生發現規律,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動手活動,不僅令課堂氣氛活躍,引領學生自主探索去發現新知,還能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2.讓學生動腦
在教學中,要精心選擇一些具有發散性的問題,從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去分析,使學生產生聯想和想象,引發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激情。
三、營造教學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傳遞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融、人際交往、思想共鳴的過程。創設一種師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課堂氣氛是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方式。
1.傾注愛心,創設師生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應尊重每一位學生,使他們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享受成功的愉悅,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把鼓勵送給學生,從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這樣可以誘發學生參與活動。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為同學們樹立了榜樣!”“你還有更多更好的解法嗎?”等這些充滿激情的語言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講究提問和評價藝術,創設和諧活潑的課堂氛圍
提問語言不可生硬、呆板,而要有啟發性,讓學生有躍躍欲試的回答問題的激情。如請學生上臺操作,教師笑問誰會做啊?某某同學你來做給同學們看看好嗎?這位同學肯定樂意上臺露一手,或許會有即興創作。學生答完題,教師評價語言要帶有啟發性、鼓勵性,如“你真棒!”
四、巧設練習形式,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
練習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知識形成技能的一種基本的活動方式,是知識“內化”后升華為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教學中要對練習進行精心設計,做到目的性強、層次分明、突出重點,形式新穎,有利于學生在練習中輕輕松松地學習,使學生養成主動運用知識的習慣。練習形式要多樣,如“開火車”“找朋友”“小小判案官”等活動,促使學生樂中獲取知識。通過這些形式新穎、趣味性較強的練習題,變學生被動做題為主動參與。既能使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又能使學生熟練掌握新知。
總之,在教學中,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讓學生自始至終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能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也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西宋集鎮湯集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