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教材,文質兼美,利用好教材容易拉近學生與課本的距離,對文學的美產生共鳴。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上對教材的剖析,讓學生感知文學的魅力,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積極領略文學作品中的美。
關鍵詞:初中語文;審美能力;培養
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語文教材中蘊藏著大量的美的因素,因此,在語文教材的學習中,老師要善于制訂課堂任務,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的特點,選擇切入點,找對突破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通過自然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語文教材包含的內容豐富多彩,涉及的教學領域也廣泛。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教材,挖掘教材中深厚的美的內涵,提高學生對美的領悟,享受文字的美。正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魚蟲、鳥獸,往往有得。”山的巍峨,水的柔美,四季的交替,大自然的千變萬化無時不引起我們油然于心底的感觸。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適時引導學生,激發他們對文學的審美情趣。初中學生正處于朝氣蓬勃的青春期,因此要經常鼓勵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多多觀察,增加對大自然的了解,這也是語文美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直觀地貼近自然,貼近社會,體味美的存在,享受美的力量。
例如,教材中《春》《濟南的冬天》等課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都是客觀自然美與主觀情感美的有機統一,不僅能給人美的感受,而且能激發人熱愛生活。在講授這類課文時,我按照入畫、入情、入理三個層次,像導游一樣引導學生借助作品中描繪的自然圖景,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讓其進入作品所創設的優美、深邃的意境中,讓學生對祖國大自然美景心馳神往,激情蕩漾,情操得到陶冶。例如,在講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時,我先布置學生找一些春天的江南草長鶯飛、百花盛開的圖片,然后在課堂上展開。又讓他們聽聲情并茂的朗讀以引導學生獲得身臨其境之感,使之陶醉在作者著力渲染的“春的美景、春的氣息、春的聲響”之中,然后通過講述,讓同學們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寶貴、時光的寶貴。就這樣,引導他們步步深入,由感知課文描寫的景致,繼而認識到它所蘊含的內在美,領會到美的意境所蘊含的特定思想意義,從而深切體會到“一年之計在于春”,以此激發學生珍惜時間,為創造美的世界而勤奮學習。
二、通過文學作品藝術美進行審美能力培養
文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初中教學過程中,很多文學作品充滿著奇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揮積極主動性,鼓勵學生主動感知和理解藝術的美,也是不容忽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正如古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般,藝術的美,潛在文字當中。學生此時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來尋找美,領略美,調動自身感官,欣賞語言美的同時,加深對作品情境的理解,對文字中塑造的形象,感情加強把握。例如,在教學《背影》一文時,這篇作品的藝術美在于文中四次出現了“背影”一詞,而且顯示出了作品的結構精巧之美:課文開始點明背影,起到了為下面的課文張目的效果,緊接著第二次白描背影,抒寫了父子之愛的情深,然后第三次再寫背影的時候則是找尋背影,在這里面很好地表達了離別時的情緒,最后一次背影是思念背影。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結構的精妙也表現了藝術的美,波瀾起伏、層層推進,把人的情感調動起來,進行了很好的情感教育,同時也讓人深深感受到這篇作品的美。此外,我們在教學《雷電頌》時,這篇課文之所以能夠給我們以震撼人心的力量,也在于這篇課文表現出來的藝術美,在作品中通過奇特的構思,將雷電的磅礴氣勢表現了出來,也表現出了人物內心的憤怒,從而使情為景生,又使景為情活,達到了情景和諧的狀態;同時寫景內外交織、抒情騰挪有致,并運用排比句與疊詞疊句,加強了語言的氣勢。最后,在平時的課文內容分析時應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充分想象作者的描畫之景,恰切地表達文章的表現之意,從而融入課文所描繪的優美意境之中。例如教學課文《荷塘月色》時,在誦讀感悟意境的基礎上,可重點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想象“在清幽,寂靜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綽約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顯得那么恬靜、淡雅”所描繪出的意境之美。
三、通過課內外閱讀感受、領略美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初中教材中的人物或是情景往往很貼近現實,我們可以根據文學作品中描述的景象,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展開想象與聯想,引導學生進行表象閱讀,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在腦海中留下印象,對文章進行整體概述和綜合理解,體會教材中的文學的美妙。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范文精典,語文教師要循循善誘,在平時就加強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做好閱讀教學工作。通過在教學中把握閱讀速度,做好升降調起伏,有利于學生理解作品中蘊含的感情,領悟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作品人物的背景,甚至思想方式。針對不同的文章,選擇合適的朗讀技巧,令學生感知文學形象的美麗,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的情操和深厚的審美素養,澆灌出心靈花朵。有意識地增加學生閱讀量,學生涉獵課外的文學名篇,同樣也是積淀學生文化素養,培養文學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式。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經常交流文學篇目,探討其內在的文化底蘊,對于要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不同文學篇目的交流,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加審美的情趣,產生對文學審美的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另一方面,學生之間不同的見解,加深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鑒賞能力,提高了對藝術作品的領悟能力。文學作品種類繁多,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接受能力,指導他們,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文學作品。例如在《胡同文化》中,講述歷史背景時,不妨涉及另外一些現代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既貼切生活實際,又形象地解釋出文化一詞的美感和歷史底蘊,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促進學生了解胡同文化的興趣,增加了社會歷史文化的審美情趣。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展現了各種各樣的美,這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同時,這也對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面對教材內容及課外讀本,老師也應積極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涉獵各方面信息,擴大知識量,深入思考文學作品的內涵,雅俗共賞,提升自己的文化深度。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是一個長期綜合的過程,因此老師要辯證地看待來自學生的不同思想見解,把握課堂,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文章的精華,真實地讓學生領略文學的魅力,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春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初探[J].云南教育:基礎教育版,2004(35).
[2]蔡傳鴻.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美育[J].學語文,2005(1).
[3]許芳紅.語文教學中的情感與美育[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作者單位 江蘇省沛縣鹿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