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評價標準關系到什么樣的課堂是最佳課堂,什么樣的課堂是最差課堂,具有導向作用。可以說,這是教師教學的風向標、指南針。沿著這個風向標、指南針走下去,有可能取得極佳效果,但也有可能走向失敗。
在實施“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教學”模式之前,關于新課堂改革模式非常多,從洋思教學到杜郎口教學再到“三案六環節”,以及現在的相對穩定的“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教學,雖然稱呼不同,但其思路、宗旨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改變落后的傳統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各地方根據當地的教與學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訂了適合本地的教學模式。“三案六環節”和“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正是沿用并發展了杜郎口教學模式,適合市區和縣城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然而,如果要再細分的話,這種教學模式能否適應本地農村中學的教與學的發展?這是一個共性的問題,畢竟農村經濟、信息、管理條件相對落后,校長和教師的執行力也許要打上折扣,農村與城市學生表現欲與表達能力又相差很遠。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模式的執行情況和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學校甚至“做做樣子”,上面領導檢查來時,就排排桌子、掛掛黑板,領導走了又恢復原樣。同時,自己在教學時也感到力不從心,有些學生課前就不預習,課堂上表現欲又不強,不想表達或不敢表達的都有,無論怎么調動積極性,總是那幾個尖子生在表現,其他人“默默無聞”,因此小組合作和展現提升這兩項無法有效開展……
然而是否因此就否定這種模式?在筆者看來,這種模式不僅要堅持而且還要把它搞好,因為它的思路和宗旨是正確的。那如何把它做好呢?筆者認為依據“六模塊建構式課堂”要求,適當降低評價標準,重新修訂原有的評價體系,建立與農村初級中學六模塊教學配套的評價體系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建立一套評價體系需要涉及方方面面,工作量很大,事情也很瑣碎,研究起來有困難。本課題研究主要從實施六模塊建構式課堂幾個關鍵環節入手,以此打造農村高效課堂評價體系,因此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1.學校保障。這是一個前提條件,沒有學校支持做后盾,個人是無法實施的。針對目前許多農村學校“做做樣子”的現狀,必須對學校保障的要求、內容、方式、考核等幾方面進行評價。
2.課堂氣氛。這是一個基本條件,為了改變傳統課堂的面貌,為了使教師們掌握教改的內涵,為了使農村孩子也能在課堂上生龍活虎,爭問搶答,必須做硬性規定,因此必須對農村中學課堂中調動學生的方法、學生表現等提出評價標準。
3.課堂形式。這是一個修訂條件。杜郎口教學與“六模塊建構式課堂”都有自己的教學形式。他們都強調先學后教,學大于教。杜郎口中學甚至提出學35分鐘,教10分鐘的模式。“六模塊建構式課堂“則以導學案為主,先做后教,這樣六門科目學生每次要做六份導學案,教師也要逐一批改。
實踐表明,這些教學形式不適合農村現有條件的教學以及農村學生的發展。因此必須對這些教學形式進行重新評價。
4.課前預習。這是一個必備條件,農村學生晚上沒有晚自習,他們中大多數又是留守兒童,白天課余時間又較少,他們不能像城市孩子那樣充分預習,因此,這對于課前預習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必須針對這一點做適當調整,對于學生預習的量、預習的要求、預習的效果重新評價。
5.小組合作。這是一個重要條件,他需要教師長期培養孩子的分工、合作、互幫意識,這一點對于農村孩子來說尤其如此。現在的小組合作都淪為形式,學生們不知道該如何討論或討論什么。因
此,必須對這一項制訂一套嚴格、具體、分工明確的小組合作評價體系。
6.展現提升。這是一個關鍵條件,一般情況下,農村孩子的劣勢在這一環節中就體現出來了。他們不愿說、不敢說,更不會去用小品、歌曲來展現。因此,必須對展現提升的方式、激勵學生展現的方法、展現提升的效果作適當的降低評價,逐漸提高展現交流的層次。
以上六方面涵蓋了課堂整個評價體系,在今后教學實踐中,本人將繼續深入探究,以求找到適合農村中學學生發展的道路。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城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