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認識到,恰到好處地利用多媒體能夠使學生在交互狀態下進行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多媒體的運用較之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容易將經過處理的信息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創設一種情境把學生的聽覺、視覺等一起調動起來,容易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自己的教學實例,談一點體會。
【案例描述】
上課鈴響了,老師首先問學生想不想聽故事,學生都說想,老師便聲情并茂地講起了馬德堡半球試驗的故事,師又問,想感受一下當時的熱鬧場面嗎?學生當然愿意。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從計算機網絡上下載的馬德保半球實驗的動畫,學生觀看時,異口同聲地發出贊嘆聲,老師抓住時機問:“是什么力量壓住了半球?”學生思考后認為只有空氣,由此教師引出大氣壓強,并發問:“通過觀看動畫故事,你除了相信大氣壓存在還有什么收獲嗎?”少數學生說除了大氣壓還覺得大氣壓挺大,教師順水推舟:“大氣壓到底有多大呢?”導出了下一環節——求大氣壓的值。教師向學生敘說是托里拆利試驗測出了大氣壓的值,但由于水銀有毒是中學生試驗的禁用品,因此不能親自做試驗(學生面露惋惜之情),教師迅速調出托里拆利試驗的影片,學生驚喜萬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實驗上,就這樣,學生迅速記住了大氣壓的值。在談到大氣壓的值與玻璃管的粗細、傾斜與否的關系時(該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教師出示早已準備好的動畫,學生清楚地看到了不管玻璃管的粗細怎樣變化,也不管玻璃管怎樣傾斜,水銀柱的高度不變,就這樣在幾秒鐘內很輕松地突破了難點。輪到談大氣壓的應用了,學生只能說出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簡單運用,遠遠不夠,老師便播放從計算機網絡上下載的工廠里工人利用大氣壓吸玻璃錫紙的圖片,讓學生滿足地笑了。
【案例評析】
教學時,如果僅僅靠教師一張嘴,一支粉筆,往往會出現教師口干舌燥,學生云里霧里……關鍵是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不夠,如果利用計算機的多媒體特征,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帶入課堂的意境中,案例中引入大氣壓時,便體現了這一點,為新知識的傳授創設了良好的情境。
在進行物理課教學時,因為物理學科本身的抽象性,常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進而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根據這一現象,利用計算機網絡上的資源,可以把難以使學生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現象,在短短的時間內直接有聲有色地呈現出來,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完成從形象的感性認識到抽象的理性認識。案例中在突破難點時,通過動態的演示,使教學活動由靜止單調的語言描述,變為生動形象的動態表演,讓學生輕松地度過了難關。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光華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