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現有教材,重視落實基礎,是高三歷史教師進行高考一輪復習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如何將課本教材這一“源頭之水”在教學中做“活”,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是我們高三歷史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想與我們高三歷史一線教師共同探討、交流和學習。
一、“材”中有“料”
現在使用的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用書除了正文外,還提供了諸如“歷史縱橫”“學思之窗”“資料回放”等各種文字材料。這些材料較好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對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內容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于不同材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其輔助作用,以達到課堂效果的最優化。
如: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借款情況表》這則材料,如何有效利用這則材料,教師可設計這樣一些小問題:列強爭相向清政府借款的目的是什么?列強借款給中國有何特點?當時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特點是什么?清政府對外借款與今天的引進外資有何區別?這樣設問,層層誘導,既充分理解了教材的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圖”中有“意”
從這幾年高考試卷看,圖片題比較普遍,形式多樣,方法靈活。如果說文字型試題帶給學生的是平面的感覺,那么圖片題則充分地展現了歷史學科本身特有的豐富廣博、色彩絢麗的特征,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處理信息能力、歷史知識的遷移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因此在一輪復習中如何利用教材圖片信息服務于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如:在上《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這課,為了使同學們能更好地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具體內涵,用了兩幅名畫,兩幅作品表現的內容相同,畫的都是基督教中的圣母子,但從人物服飾、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方面看存在很大不同。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幅圖,說說有什么不一樣。經過師生互動,最終總結出如下觀點:前者:人物服飾顏色凝重,表情嚴肅,冷漠,動作僵硬,絲毫感覺不到母子間的親情。后者:圣母溫和地將圣子拖坐在膝蓋上,甜蜜地緊貼著他的面頰,使人分明感受到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慈愛的母親而不是威嚴冷漠的神。接下來教師引導:左邊這幅是中世紀時期的繪畫作品,從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史學界稱之為“中世紀”。那時,歐洲是一個基督教神學無處不在的宗教世界。右邊這幅畫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拉斐爾的代表作《椅中圣母》,通過兩幅圖片的對比,學生就能初步體味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贊揚人的偉大,歌頌生命存在的價值”。
三、“舊”中出“新”
高三歷史教學的任務是復習迎考,從教學內容來看,是學生已經學過、教師已經講過的知識,如果還是按部就班地將知識重新呈現給學生,就會使學生厭倦和松懈,無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教師必須想辦法讓學生對已有的教材知識有新的感覺,使學生主觀上覺得好學、好記、好用,客觀上又能取得好成績。
1.理清條理。歷史知識的條理分為縱向和橫向兩種,從縱向來說,就是按歷史的發展時序講清來龍去脈,特別在講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歷史事件時,一定要抓住重要階段特征,分成幾個階段講授。從橫向來說,就是在并列敘述歷史事件時,要用甲乙丙丁或一二三四清楚地加以區分。只有分清楚,聽的人才能好記。如果事先就交待要講幾點,學生急于知道是哪幾點,會產生求知欲,講授就會更有吸引力。如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可分四個階段:起步階段(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初步發展階段(19世紀末)、短暫春天階段(民國初年)、日益萎縮階段(20世紀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每個階段的大背景、大事件、特點、影響,要依據教材,羅列清楚。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概括論證,得出對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規律性認識。
2.內外聯系。歷史知識雖然繁多雜亂,但它們之間是有聯系的,聯系有兩種,一種是潛在的,從形式上看,它們很少有類似性、共同性,但內在還是有同一性的,教師就要把各自有局部規則的部分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共同的規則。另一種聯系是外在的,是人為制造的,是為了方便學生學習記憶的,要制造這種聯系,需要對內容反復探究、深入理解,需要有靈活的創造性。如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分為三課,分別是第1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建樹”、第2課“打開外交新局面”、第3課“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內容并不復雜,記憶也不難,但如果不尋找一種聯系,學生容易把這三個時段割裂開來,不能形成整體認識。教師在復習時將內容延伸,用不同的“手”概括新中國的外交成就:近代中國是“屈辱之手”、新中國成立初期是“和平之手”、20世紀70年代是“跨洋之手”、改革開放之后是“多邊之手”、新世紀以來是“和諧之手”,這樣就把新中國外交思維的變化、外交成就的取得以及中國對世界和平的貢獻整體地展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到新中國外交在與時俱進的發展中始終追求獨立自主和世界和平。
3.提綱挈領。復習課最忌把書上的內容平鋪直敘、主次不分地講下來,這樣學生對重要的知識印象不深,課后無法再現,因此會出現花了很多時間復習卻沒有效果,費力不討好的后果。怎么保證上課時學生印象深刻,課后能清晰再現呢?那就要抓重點,以重點帶動全面,能夠讓學生輕松掌握全盤知識。如在講授選修四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時,教材分為兩課,內容繁多,學生不容易掌握。教師在復習時就交代清楚,關于列寧,要記住四個一:即一個政黨(布爾什維克黨)、一個主義(列寧主義)、一次革命(十月革命)、一個政策(新經濟政策),這四點就突出概括了列寧一生作出的偉大貢獻。
在歷史學習中,歷史基礎知識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能力培養對知識教學有很強的依存性,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進行各種能力的培養。教學中,教師的講授水平,直接關系到最后形成的歷史基礎知識的質量和水平。在復習中,如何通過講授強化基礎知識,提升學生能力,永遠是我們教師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金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