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生物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是廣大生物教師的終極理想。導入新課是提高生物課堂效果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根據低年級學生愛問愛動,好奇心、求知欲強的特點,每一節課如何開頭才能把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思維調到最佳狀態,那就需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設計導入新課的導言,通過導言把學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住。
一、以復習舊知識的方式導入新課
從舊知識導入新知識,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探索的目標,是生物教學最常用的導入方法。教學過程中,在講授新課之前,從新舊知識的聯系中,抓住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對舊知識加以概括,提出即將研究的問題。如在講“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一節時,通過復習莖的結構以及韌皮部、木質部的構成導入新課,為學習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作鋪墊。
二、直觀演示,從觀察實物和教具的方式導入新課
采用直觀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過渡的橋梁。如在講授骨的結構時,先發給學生縱剖的長骨,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教師提出觀察的重點,提出思考的問題:骨端和骨中部的結構是否一樣?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質?這種導入方法,很自然地為講解新課《長骨結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導入新課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新教材中把強化實驗、通過實驗手段探索知識,培養能力提到重要位置。如在上“根對水分的吸收”時,就運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個實驗引入新課,在課前讓學生自己用蘿卜進行實驗,上課時讓學生講述自己觀察的現象,并說明兩個蘿卜條為什么一個更加硬挺,另一個卻軟縮了。利用這一實驗,就很容易引入新課“根對水分的吸收”。
四、用生物學史或生物學家的故事導入新課
生物科學史知識是中學生物教學內容之一。教學中,適當介紹一些生物學史或科學家的傳聞逸事,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在學習“細胞”一節之前,先簡介細胞的發現史: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軟木薄片,發現軟木是由許多蜂巢狀的“小室”構成的,他給這個“小室”起名叫做“細胞”。從此,“細胞”一詞便誕生了。那么,一個完整的植物細胞是怎樣的結構呢?這就是今天要講的問題,由此引入新課。
五、用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使用最普遍、最廣泛的一種發問形式,是啟發式教學的主要手段。如在講到“組織和器官”時,我先提問學生:“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是什么?”接著問:“微小的細胞是怎樣構成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植物體的呢?”片刻后,我告訴學生:由細胞構成植物體,先要形成組織,進而形成器官,再由器官構成植物體。那么,細胞又是怎樣構成組織和器官的呢?進而進入新課。
六、利用插圖導入新課
新教材中,從總體設計到具體內容的安排都體現了新穎活潑、圖文并茂的特色,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圖,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圖若干幅,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這些圖的作用。例如,在講到“花的結構”這部分時,因時令已進入深秋,鮮花少,不宜運用實物教學,怎么辦?一上課,我對著這幅圖問:你們知道這兩朵花的結構嗎?學生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我乘勢指出: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花的結構”方面的知識。
七、利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情感
具體生動的情境,能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他們激動、愉快的情緒。學生一進入情境,就會與畫面、老師的語言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學起來必然有興趣。在講“生存斗爭”一節時,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島的春天”彩圖等,然后再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述:“這是蛇島的春天,滿山春色,鳥語花香,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教師引導學生逐步地分析這里的動植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揭示出蛇島上存在的斗爭現象,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此外,還可以通過典故、諺語、仿生學、廣告詞等知識導入新課。我想,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完善教學方法,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生物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學科。
(作者單位 江蘇省贛榆縣海頭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