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入學的學生,他們天真活潑,愛說愛動,一旦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呆板、單調、流入俗套,學生的心智與情感的浪花就難以激起,甚至會表現出對數學的厭學情緒。那么究竟如何培養低年級特別是一年級新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一、使用兒童化的語言
數學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枯燥、無味,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不容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非常注意采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情節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為了讓學生記住數字1~9的字形,我教學生背誦順口溜:“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漂,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隨風飄,5像秤鉤來買菜,6像豆芽咧嘴笑,7像鐮刀割青草,8像麻花擰一遭,9像勺子能吃飯。”把抽象的數概念和數字形同學生熟悉的具體事物聯系起來,使之具體化、形象化,這樣符合了他們的年齡特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也易被學生理解接受,并且能使課堂的氣氛顯得非常輕松、愉快。
二、豐富教學用具
針對一年級新生注意力相對不集中,容易做小動作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采取了多種教學手段,如運用直觀的實物、模型、圖片、幻燈、錄像、電腦等來引起學生注意,從而激發其興趣,使學生在看了還想再看、做過還想再做的教學活動中接受新知、鞏固新知,并樂于探究數學奧秘,主動去體驗數學的無窮樂趣,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如:教學《0的認識》時,首先我向學生介紹一位新朋友,“我的名字叫做0,別看我個子小,我的能耐可不小。我神通廣大,無處不在,小朋友們,請你找一找、想一想,你在哪兒見到過我?”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愿意并且能主動學習新知識。
三、數學知識生活化
數學離不開生活,從生活中挖掘素材運用到教學中,往往會收到可喜的效果。
如:教學《認識鐘表》一課時,我不是孤立地出示一個個鐘面,而是借助配有鐘面的學生生活情境圖,從而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趣味盎然,也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觀念。比如:8時同學們舉行升旗儀式,11時同學們放學回家。
小學生往往對身邊的人與事比較感興趣。針對這一特點,我在教學《認識鐘表》時充分利用了神舟六號飛船于10月12日9時整發射升空這一鮮活的素材,讓學生再次欣賞這一激動人心的場面,使學生充分感知發射前、發射時、發射后的先后順序,體會9時少一點af51c09d0b63d30cf3a96b51a545ffb5f91b486d6e413b690d99446647c71eae和9時多一點,都接近9時,讓學生明白,只要接近整時的都可以估計成大約幾時,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而且成功地化解了本課的難點,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
游戲活動具有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游戲和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心理特點。
在練習的設計上,我講究形式多樣,可以進行聽音練習、對口令、看誰爬得高、開火車等生動活潑的形式。
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教學完各數的讀、寫、組成和大小比較后我進行了兩種形式的猜數游戲:(1)根據數的讀寫和組成等情況進行猜數。如:有一個數,比13大比15小,它是幾?十位上是2,個位上是0,這個數是多少呢?1個十和7個一合起來是幾呢?……這種游戲可以使學生在猜數的同時,鞏固數的讀、寫、組成和數的大小。(2)根據提示猜數。如:老師想了個數,你猜猜是多少?在學生猜數的同時,提示“大了”還是“小了”。這種形式的猜數,可以使學生在體會數的大小的同時,學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其中包含樸素的用“區間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只有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才能激發學生特別是一年級新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才能點燃他們胸中的求知欲火種,并使其輕輕松松地學到數學知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湖塘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