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一種具體手段,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事關成敗的重要環節。小學語文學科內容極為豐富,任務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注意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培養發展學生的感知、思維及分析、比較、概括等各種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只有當教學手段即方法和教學目的達到有機的和諧統一時,才可能產生滿意的教學效果。下面就略談幾種教學方法。
一、激發興趣法
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學習情趣,學生的學習才是主動的、積極的、熱烈的。反之,學習沒有興趣,學習將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課堂教學也就缺乏生氣,變得機械沉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教學工作一往情深,教師的語言神態要充滿濃厚的情趣。其次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精心安排,設置情景,把學生的興趣迅速轉移到學習上來,使學生產生高昂的情緒和精神振奮的心理,情不自禁地進入到教學之中。
二、啟迪激勵法
在要求學生完成某項難度較大的練習或識記某項不易記住的知識前加些啟迪、激勵性話語,如:“互相比一比,誰用的時間最少、背得最熟、記得最牢?”要求學生記住一些重要內容,可提醒:“請同學們注意聽,下節課老師要考一考你們的聽記力。”還有,可利用學生最敏感的分數來進行刺激,如要求學生解答課后復述性問題,先分題打分,然后讓學生仔細默讀課文,做出答案,教師出示答案后讓學生自行打分,從而使學生竭其力盡其智地答題。
三、發謬糾錯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注意力保持時間在25分鐘左右,超過這個界限,將會出現注意分散的現象。為此,教師可適時設計一兩個錯誤較明顯的答案,以便喚起學生新的注意,促使學生進入新的思維狀態。發謬糾錯法能抓住“知錯就改”和“刨根究底”的心理特點來發揮人的內驅力,因而能減少知識和思維的誤差。
四、講練結合法
突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是落實語文素質目標的關鍵。通過多種形式的語言訓練,促使學生積極地動腦、動口、動手。而且每一堂課我都保證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段來分析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從而幫助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通過教師導讀、學生試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來品味文中之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情感得到了升華。在進行了讀、說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練筆。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對話,并且當堂在學生之間進行了分享、交流,老師進行了點評,學生深深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
五、判斷選擇法
由于小學生注意力差,分析問題的能力弱,所以,對一些難度較大或超出學生生活經歷的課文,可設計一些判斷選擇題,要求學生在答題前細讀課文,然后反復揣摩篩選答案。反饋信息后,師生立即分析正誤原因,以便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調整思路。用此法訓練,學生精力最為集中,準確思維的品質能得到最佳培養。
總之,我們小語教育工作者,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勇于舍棄傳統的落后的教學方法,勇于引入現代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在分析講解上做“減法”,在探究發現上做“加法”,只有這樣,語文教學在新的時期才會有新的突破。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嶺縣流水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