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教學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縛學生手腳的做法,讓學生主動學習,給學生最大的發展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新課標倡導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以創新為品質,要求學生從“學會”轉變到“會學”。一句話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即教師要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卻發現很多學生在課堂中一言不發,給予的權利不知該怎樣使用,機會無法把握,即使找到答案,也不敢勇敢的表達。面對權利他們寧愿選擇放棄,不提問,不質疑,成為課堂收錄機。如何幫助學生走出困境,為課堂尋找活力?在實踐中我發現了以下幾點:
一、課前自主預習是有效參與課堂的前提和保證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教是為了不教”,“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學生未來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需要他們獨立地閱讀書籍,搜集處理信息。因此培養中學生獨立閱讀書籍的能力和習慣是中學教學中一項重要的任務。預習讓學生不僅能了解文章內容,復習舊知識,更能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樣在學習的時候就不會緊張、被動、盲目地跟著老師,學習變得有目標,結果自然會事半功倍,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益。
人的認知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理解、質疑是它的高級階段,但它必須以了解為前提。老師和學生在基本的東西上耗費的時間少了,自然就有時間、有機會從深度上進行挖掘,也就讓學生們能夠獲得更多的體驗和更完整的知識體系,即使是預習不太認真的同學也能從中受益。何況有時候像《孔乙己》《故鄉》《變色龍》這樣篇幅的文章不預習,學生根本就不知道老師講什么,更別說深入了。
二、創造氛圍,樹立榜樣,讓自信在課堂中飄蕩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自我認知、自我保護的意識增強,大多數中學生不愿主動回答問題或主動參與討論,原因是怕自己回答錯誤后被同學們笑話,更怕自己心聲的袒露受到同學的攻擊和傷害,日后成為同學的笑柄;一部分是因為自己的成績不出眾,不敢在班級和課堂中展示自己;少部分是因為看課堂中別人都沒有參與討論或質疑,自己即使有想法也就不愿主動站出來。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集體的催化。
氛圍的營造首先要尋找支架。找幾個學習成績不同層次但又比較膽大,經過鼓勵后敢于在課堂中站出來的同學談話,對他們予以鼓勵,并以他們作為骨干,讓他們成為課堂的支架。其次要樹立榜樣。對課堂中能提出問題的同學予以表揚,對能提出較高質量問題的同學予以學分獎勵,對能在課堂中挑出老師錯誤的同學予以物質獎勵。有人帶頭,再看到比自己差的同學都能站起來,自己提出問題也就不再那么害怕了,討論、質疑之聲自然也就高漲起來了,課堂活力有了,自信也就不知不覺中在課堂中回蕩。
三、教師降低身份,創造一個自主空間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受自身條件限制與社會、歷史、文本之間有較大的距離,他們需要一座通往文本世界的橋梁。但青春期的他們對強制特別敏感、反感,因此他們需要一座由他們和像他們一樣的學習者搭建的橋梁,并在搭建過程中體驗搭建(學習)的快樂。教師就是這座橋梁,但“師道尊嚴”“課堂權威”并不能讓老師成為學生的搭建伙伴,因此這里的降低身份是指教師放下自己“師道尊嚴不可侵犯”“我是課堂的權威”,在課堂中站在學生的角度對文本、對社會去思考、去學習、去體驗,并在學生走入困境時給予不知不覺的引導。它會縮短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讓老師的形象更親切,更易融入學生的心靈,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和朋友,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也會在其中體會到不同的成就感。
四、讓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引導學生從學習中發現快樂
一次學生會的增選干部的經歷讓我班的學生會主席頗有感慨和體會。每次遇到班主任的猶豫和推辭她都倍感無奈。有一次,恰好被我聽到,直率而欠缺藝術的表達方式讓我決定在課前花五分鐘說一說語言的實際運用,學生的踴躍程度大大出乎我的預料,每個人都想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最佳表達在不斷完善和改變中誕生,原本計劃五分鐘完成的內容花了整整一節課,收獲自然也就不用說。不是我們的學生不愿學習,只是文本的知識有時離生活太遠,讓他們無法從中體會真實的樂趣。還原知識在生活中的本來面目,讓學生的體驗更真實,學習也會變得更有樂趣。參與學習也會是件快樂的事。
如果教師和學生都不低估學生的感受力和判斷力,對學生給予一種信任和尊重,給他們一個自主展示的空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自主閱讀,還原和體驗文本中的世界,完善自己對社會和生活的認識,這種情境下的學生會是充滿主動的激情和充沛的信心的,課堂將是自主發現、自主感悟、自主提升的舞臺。討論、反思、感悟、汲取,將是這堂課的主旋律。
(作者單位 四川省廣漢市宏華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