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在閱讀教學中,“感悟”已經越來越引起語文教師的關注。怎樣提高學生的感悟力?筆者是從以下幾方面實施的。
一、創設情境,誘發情感
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自主學習強調的是自由、自主創新。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臺。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創設一種感情的意境,營造一個朗讀的氛圍,把深厚的情感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章的情感世界。
二、品味語言,讀中促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感悟是傳統閱讀教學經驗的精華,它追求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悟境、讀中悟意、讀中悟法。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熏陶,自由地進行閱讀。如在引導朗讀《圓明園的毀滅》時,先讓學生選擇文中最生動、最感人的語句進行自由品讀,然后交流共同欣賞。有位學生選擇的語句是: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該生讀得聲情并茂。教師順勢啟發:剛才這位同學讀時注意到了聲調有高有低,語氣有輕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現在再請他讀一遍,其他同學注意聽,他讀時表情怎樣,哪輕哪重……再想他為什么要這樣讀。該生再讀后,教師并不急于讓其他學生評價而是讓他們學著也開口讀讀這句話。結果學生以微笑的表情讀出了對圓明園美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輝煌”重讀出殿堂的光彩華麗雄偉壯觀;“玲瓏剔透”輕讀出亭臺樓閣的小巧奇妙、景色宜人;“熱鬧街市”高聲快讀出“買賣街”的歡快;“田園風光”低語緩讀出流連山鄉村野的舒暢。最后,教師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讀。至此學生在對詞語的揣摩、比較中領悟圓明園景色的千姿百態、萬種風情;另一方面學生在錯落有致,或高亢放讀,或淺唱低吟中自主地獲取語言的“意義與情味”,自由地表達感受。當然,讀書有一個方法問題,學生只有學會讀書,才能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三、自主合作,積累促悟
閱讀并非全是個人的事,特別是對小學生來說合作學習是重要的認知策略。明代學者顧炎武說:“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這點明了合作學習的意義。學生在自讀后,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將問題交給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共同解疑,教師要深入各組,參與討論,并作必要的啟示和點撥,引導學生再讀書,在讀中解決重難點,把讀和議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在教學《第八次》時,學生不明白蜘蛛織網與打仗有什么實在的聯系。通過教師點撥蜘蛛失敗七次后靠什么取得成功?王子在幾乎失去信心的情況下怎么受到啟發重新振作起來的?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很快得到結論,悟出兩者之間的聯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有了豐富的積累,才會有良好的悟性。積累包括情感的積累、生活的積累和語言的積累,其中尤以語言的積累最為關鍵。要積累語言材料,一靠多讀,要廣泛閱讀課內外讀物,在閱讀中自讀自思、自我領會、自問自解、自求得之,閱讀面擴大了,思路就會拓展,領悟力就會提高;二靠多記,要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鼓勵學生勤動手摘錄好詞佳句,勤動口背誦精彩片斷,使其不斷“厚積”;三靠多用,要鼓勵學生把摘錄的好詞佳句運用于平時的口頭表達或習作中,使“消極語言”變為“積極語言”,或組織參觀訪問、辦報、開故事會等活動,使學生在運用語言中增加積累。
四、合作交流,加深感悟
教師怎樣引發合作交流,擴大感悟效應?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有結構、有層次的交流活動,及時組織學生展開靈活多樣的交流,引導他們在合作交流中集思廣益,相互補充,以擴大感悟的效應。如教學《赤壁之戰》一課時,可以抓住諸葛亮神秘的一“笑”這一關鍵點設問:課文寫諸葛亮的話共有十一處,只有一處有提示語,而且用了一個“笑”字,請你聯系課文思考:諸葛亮此時在“笑”誰?為什么而“笑”?以此來引導學生合作討論,深入交流,感悟隱藏在全文中的深刻內涵和豐富的信息。要提升感悟力度,交流的角度范圍不能一成不變。教師要圍繞教學目的,改進交流方法,追求學生主動性的激發與培養;要以個性觀念指導、服務于整個教學過程,推行個性化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思想、學習方式獨立地參與學習過程;要尊重、信任、指導學生,讓他們以“交流”促自主學習,以“交流”促自我感悟。
總之,在素質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教材特點分類指導朗讀、學習、交流,達到感悟語言、熏陶語言、啟迪思想的共同目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建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