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傳統智慧告訴我們思考的重要性。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那么如何在語文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的創新思維之花在語文課堂綻放呢?
一、讓思維之花在和諧氛圍中盡情綻放
很欣賞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的一句話:“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學時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師生關系融洽,雙方配合得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語文課上,教師要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將學生置于一定的情感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發現精神。
二、讓思維之花在探究生活中盡情綻放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語文教學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一個支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言:“語文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所以,教師還要有意識地以語文課堂為軸心,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向相關的生活領域拓展,讓語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做到課內學習與課外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的思維之花在探究生活中盡情綻放。
三、讓思維之花在質疑解惑中盡情綻放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思源于疑。”“疑”是思維的開始,“疑”是爭論的起點。有了“疑”而又能獨立思考,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有了“敢于爭論”的思想基礎。教師對學生的質疑要提倡、鼓勵,使學生逐步做到敢說、愛說,甚至提出跟教師不同的想法。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原則。這一原則的前提是說,只有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適時啟發,才能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門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提出一些有效的問題,并且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
以上教學過程中,面對學生出現的困惑,教師沒有直接針對某個學生進行解疑,而是抓住機會,“順水推舟”將問題交給全班同學,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生聯系課文內容,通過與同學的互動,在交流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樣,學生不但明確了課本“滑”字沒有用錯,而且通過對“滑”字的思考和感悟,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進行教學,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能長期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僅會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而且敢于大膽質疑,陳述自己的觀點,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就會熱烈活潑。學生的思維品質、創新意識也就在長期的“思”與“學”的氛圍中得到了強化。
薩特說:“閱讀是自由的夢。”這就是說閱讀是一種生命活動,是一種自由、智慧的生活。教師在課堂上應給學生一定的閱讀空間,以問題去激起學生的思考,激起學生的體驗。此外,摒棄傳統的進行單純的知識灌輸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特點與兒童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構建一個開放自主的課堂。在一種“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中,思想和靈魂得以錘煉和凈化,何愁學生的思維之花不在課堂上綻放呢?
(作者單位 湖北省松滋市八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