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語文課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部分學生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教師提問,少數人應答,思維積極的往往僅有幾個。對語文學習的態度與感情,大部分學生是淡漠,無所謂,乃至疲倦,已是見怪不怪。那么如何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借助音樂,營造氣氛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產生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而音樂能讓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體會到充滿激情、意蘊深刻、聲情并茂的美。
比如學習散文《故都的秋》,如果學生的情緒過于“興高采烈”,就很難被文中的“清、靜、悲涼”的秋思和鄉愁所感染,加之學生大都沒有客居他鄉的親身感受,所以,上起課來,效果不一定會理想,學生也沒有學習的興趣。這時可以利用音樂來解決,課前先播放費翔唱的《故鄉的云》,再配上一些秋風秋雨的鏡頭。在深沉而略帶凄涼傷感的歌聲中,學生的心會漸漸地沉靜下來,繼而不同程度地受到感染,上課所需要的那種氛圍也就基本形成了。再開始學習課文,學生就能很快地進入“角色”,與作者、作品發生共鳴。
二、抑揚頓挫,美化教學語言
語文教師是語言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傳播者,因而其自身的教學語言就必須具有美感,具有吸引力。語言表達應該抑揚頓挫。有聲語言的傳播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而語言也是最利于表達情感的媒介。課上總是一個腔調,一個語速,沒有節奏,沒有重音,沒有起伏,學生聽著很容易懨懨欲睡。
課堂結構應該張弛有度。平鋪直敘的課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善于運用設問、懸念、鋪墊等手法,使課堂呈現出起伏、急緩、張弛等變化。設計教學時,要預留思維的空間,課堂高潮迭起,氣氛熱烈,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就會增加。
三、借助多媒體,再現形象
多媒體課件可以呈現事物現象的本質屬性,美妙的自然風光,奇特的自然現象,事物的本質特征,事件過程的演繹……還可以運用各種技巧,如對比、疊合、拖移、夸張,以及將事物變大為小、變小為大、變快為慢、變慢為快等等,使學生對事物的本質、事件的發展有直觀的感受、清晰的邏輯、深刻的印象。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理解力和記憶力,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論語六則》時,可以用多媒體打出孔子的畫像,而后老師簡要介紹孔子的生平事跡,之后滿懷敬意地說:“現在請讓我們一起聆聽兩千多年前的孔老先生的諄諄教誨。”接著放錄音范讀,在低緩的古箏曲中,男中音徐緩地誦讀課文,音色渾厚蒼勁,夫子味十足。再看一看端莊的孔子畫像,儼然是當面聆聽夫子教誨。此情此景,充滿了古樸典雅的文化美。
四、挖掘想象,發展創造性思維
想象力就是在記憶的基礎上通過思維活動,把對客觀事物的描述構成形象或獨立構思出新形象的能力。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我們要發掘語言課文的有利素材,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開拓精神。
五、鼓勵發言,活躍氣氛
為了使語文課堂氣氛活躍,就必須激勵學生踴躍發言,讓學生開口說。我經常舉一些諸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華盛頓、丘吉爾等偉人積極參與辯論、演講的例子,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激勵那些在課堂上躍躍欲試想說又不敢站起來說的學生,鼓勵學生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把勇敢提到第一位,至于講得好壞是次要的,一個人站起來就能帶動一大片。這樣課堂氣氛自然活躍起來,即使一些心理素質較差、缺乏自信心的學生也會在活躍的氛圍中受到感染,勇敢地站起來發言。
針對學生基礎薄弱不敢發言的特點,我還改變策略,一改過去我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慣例,改由學生提問題我來回答或由其他同學回答,其中包括極其簡單的音義等,就這樣,學生舉手提問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很活躍。另外,我還給提問題或回答問題的同學實行加分制:提一個問題加1分,答對一個問題加2分;提兩個問題加2分,答對兩個問題加4分,以此類推,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按比例計入期末總評成績。
總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既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要通過恰當引導,根據學生實際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使之逐步提高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丁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