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我發現有“三多三少”:教師生硬灌輸的多,學生主動求索的少;學生盲目接受書本的觀點多,自己親身參與活動的少;抽象、空洞的多,直觀、實際的少。為此,我對新課改下品德與社會教學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改革活動教學模式
1.在活動中體驗感悟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開放教學的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解放他們的雙手,達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境界。
2.在教師指導下深化
以感性知識和問題性知識為主要內容,通過學生自主、開放、創造性的實踐性活動進行主體感受、體驗、感悟,從而不斷積累社會經驗,提高自我教育和評價的能力,實現知、情、意、行統一協調發展。
3.突出品德與社會課活動教學的實踐性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活動教學就是以改造學生的主觀世界為主要目的的實踐活動,它沖破了傳統的強調知識本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牢籠,使教學過程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之上,促進學生在多樣化的實踐中全面、協調地發展。
4.凸顯品德與社會課活動的自主性
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是自主的課堂,我們嘗試把“自主”體現在這幾個方面: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空間和時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學生可根據學習內容、思維觀點,自主選擇自己的交流伙伴。
二、創新品德與社會課開放式教學模式
開放式教學和傳統教學相比較,更注重學生在知識形成中的主體功能。
1.做開放型的現代教師
我很欣賞把師生關系比喻為“燈芯和煤油”,從某種程度上教師更要依靠學生。教學過程中學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參與,包括發現、探索在內的獲得知識的全過程,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應該扮演好欣賞者、主持人、學習者,去為學生服務。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媒介。兒童更多的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深切體驗,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主要有三種模式:
(1)體驗領悟模式。所謂體驗領悟式學習,是一種建立在體驗的基礎上的,而不是通過書本或者別人的傳授而獲得知識的方式。
(2)解決新問題模式。學生提出新問題,結合自己的感受,談自己的想法。
(3)實況再現模式。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特定環境中進行探索,自主地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推理、判定,選擇道德行為,獨立地解決自己碰到的各種實際新問題,從而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
三、巧用多媒體的直觀教學模式
1.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動之以情
使用電教媒體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很快進入愉悅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對所學課文的“興奮點”,誘發學習興趣。
2.運用電化教學充實課堂內容,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求知欲
教學中適時運用電化手段充實、豐富課堂內容,配以老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手勢,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運用電化教學,有利于將認識、情感和行為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學中運用電教,能將理論知識生動化,使理論中所包含的思想教育得以升華。
4.運用電化教學的音美,給人以聽覺上的享受,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
音美,主要是發揮錄音機的作用,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播放一曲優美動聽的音樂;或一段深情的配樂詩文朗誦;或令人捧腹的相聲;或一則真實感人的故事,以激發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增強教學情感的感染力。
四、實施開放式的多元性評價模式
在教學中,采用多方參與的評價方式,實施科學評價,通過評價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又促進了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使評價真正發揮了激勵和教育的作用。
1.以學生自主評價為主體
學生是發展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在教學中,把學生的評價分為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讓評價轉換成自我教育的活動。
2.以學校評價為輔助
學校評價主要有:利用文化墻展示學生的成果,在相互欣賞評價中,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利用成長記錄袋,搜集自己的作品,便于作量性評價;鼓勵學生將自己滿意的作品向學校、網絡、電視臺等推薦,讓學生更深刻地意識到參與活動的意義。
3.以家長評價為補充
家長是最關注孩子成長的群體。讓家長參與評價,讓家長了解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旨在使我們的家長不但能變成孩子發展的積極參與者,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一定的社會信息。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不僅要真正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歡樂還給學生,還能使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探究性和創新性得以充分地發揮,這樣就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重慶市墊江縣界尺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