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通過數學學習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教育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顯得愈來愈重要。結合平時的教學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初中數學;創新意識;培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通過數學學習,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顯得愈來愈重要。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其關鍵又在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針對這一觀點本文將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巧妙設計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
在平常教學中緊扣教材內容,設計一些發散性強的典型數學知識或問題,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在新修訂的《課程標準》中,增加了“探究性數學活動”。如七下教材中“制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紙盒”活動,在教學時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認真觀察分析、討論設計,說說自己的制作想法,然后再開始動手制作。教者及時了解學生制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鼓勵學生敢于和善于發現問題或提出問題,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從而制作出不同的長方體紙盒,在學數學和做數學中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注重知識積累,實現對教學過程的控制
初中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知識積累不斷完善的過程,與學生學習主體和外部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學生通過掌握的數學信息進行聯系和反饋達到統一,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為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不斷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積累數學知識信息的過程中,并使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方法系統化、條理化。如統計知識和概率的內容學習,教材安排具有一定的層次性、遞進性,教者要靈活把握知識積累的過程。其次,要注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程度吸取各方面的知識營養,拓寬知識面,加深理解的程度,形成新的思維方法。注重過程不僅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而且有利于達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過程性目標。例如:在學習“余角或補角的性質”時,適當增加一些課外思考題,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從中體會到知識的積累必須要有大量的基礎作保證,以便解決一系列相關的問題,實現對教學過程的有效控制,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化、智能化。
三、靈活運用兩種推理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例如:要證明“如果兩條直線被第三條所截,同旁內角互補,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題意,弄清條件與結論,畫出圖形,寫出已知求證,書寫證明過程。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清晰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每一步言之有理,落筆有據,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因為……根據……所以……”“因為……所以……理由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實現思維能力的再提高。
四、把握數學思維方法,養成良好思維習慣
由于創新思維并不是一種單一性思維,因此必須充分重視形象思維、發散思維、邏輯思維的培養,并且注意各種思維方式的辨證運用。通過具體的解決數學問題的獨立探索和鉆研,領會創新思維的規律和方法,發展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提高創新思維的嚴密性、靈活性等思維品質,達到對知識和問題舉一反三、概括遷移、融會貫通的效果。教者要不時引導學生善于總結數學學習的經驗和體會,把握總體思維策略,形成善于思維的良好習慣。
總之,學生數學創新意識的培養來源于教師的創新理念,創新方法,要設計好每一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思維能力也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桃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