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已是眾所皆知。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生活的全球化,我國對外開放的進程日益加快。學習和掌握一門外國語,開展對外交流是對21世紀國民素質的基本要求。當然,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平常對口語的訓練不夠,大部分學生口語發音不準,說話不流利且聽力較差,很多學生怕用英語進行交流,使他們所學英語成了“啞巴英語”。那么怎么才能解決學生口語表達中存在的問題呢?
一、改變“啞巴英語”的現狀
1.教材必須與生活接軌。教學活動必須滿足學生的需要,教材內容必須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如日常禮儀、日常用語、口語交際、閱讀材料必須有鮮活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符合學習者的民族習慣。
2.教學必須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語言存在的意義是表情達意,相互交流,教學活動中必須重視學生氛圍的營造,學習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用英語,邊學習,邊實踐,以用促學,學以致用。
3.要重視語言的積累。每天一句漂亮的英語,可以是諺語、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一句英語笑話或是學生自己的精彩表達。由學生自己抄寫在黑板上,供大家交流欣賞。每周一歌,發動學生每周學唱一首英語歌曲。日積月累,學生就能學會不少英文歌曲。每月閱讀、欣賞一篇美文,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選讀至少一篇精短美妙的文章。為了使每一位學生有更多機會練習口語,每天課前進行3分鐘演講,用英語說出當天的日期、星期、天氣、出勤、新聞等情況。它既可以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起到課前“熱身”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效地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保護學生開口說話的信心
一個自由寬容的語言環境對刺激語言學習者開口意識具有重要作用。而反觀在平時傳統教學活動中,常常是教師一言堂,不斷提出簡短問題,學生一起大聲說YES或者NO,或者干脆給出兩個選擇性的答案,強迫學生回答。教師在課堂上隨時準備為學生糾正錯誤,用命令形式強化課堂紀律。針對學生交際中的語言錯誤,教師應該開始注意策略,以不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不挫傷其積極性為原則,盡量忽略學生的錯誤,采取鼓勵、肯定的態度糾正其錯誤,消除學生怕犯錯誤而不敢開口的心理焦慮,使學生經常地不斷地獲得成功的愉快的體驗,增強口語表達的自信心和愿望。對于學生的一些包含有錯誤語音、語調、語法的回答,教師一般可以首先給予肯定的態度,然后再用正確的語言反復強化語言規范,讓學生在聽教師說的過程中獲得正確的語言積累。
三、培養口語表達的興趣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說明了興趣的重要性。只有激發學生對口語表達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使教師的教學與訓練有所起色。為此,教師應該特別注意在日常生活、課堂教學中有意培養學生使用英語的興趣。一首好聽的英語歌曲可以是學習生單詞等等內容的活教材。一段當下明星的英文簡介能刺激學生開展討論的欲望。這樣學生喜聞樂見,教師教得舒心。教學中要不斷給學生以表達的機會,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培養他們對口語表達的濃厚興趣。
四、以聽為基礎,養成聽的習慣
以聽為基礎,養成聽的習慣。因為語言的吸收是語言表達的基礎。在聽英語的基礎上練習說英語,才能保證后者的訓練順利進行。具體地說,因為:(1)通過聽,可以獲得表達思想所需要的大量語言材料,這樣的材料簡短、明快、實用,也易學、易用;(2)通過聽,特別是聽英美人講話的錄音,可以學到地道的英語語音語調。學生除了認真聽老師、同學們講英語外,還應多聽英語錄音磁帶,多看英語電視節目,以提高聽力,掌握正確的聲調;(3)由聽英語到說英語,這就創造了必要的實際語言環境,能啟發學生說的強烈欲望,并有利于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另外教學實踐表明,有時在學生“卡殼”,即發生表達障礙時,如果馬上救助,常常會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導致注意力不集中,難以獨立完整地表達。教師要培養學生自我完整表達,首先應了解學生,熟悉學生的知識水平,輕易不要開口相救;可以多檢查、提問,隨時引導他們集中注意力,漸漸養成獨立完整表達的習慣。
總之,英語新課程標準給中學英語的口語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給我們廣大英語教師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汗水。要迎接這種挑戰,我們還要繼續學習國內外先進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探究、不斷反思。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西宋集鎮湯集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