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當前技工學校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性,介紹教師如何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結合各種教學手段,把一節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條文繁瑣冗長的思想政治課講得生動有趣,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技校學生;教學藝術;對策;多媒體
技工學校的學生入校時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學習動力不足,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大多數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政治原理晦澀、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條文繁瑣冗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直接影響到教師教學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到整堂課乃至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如何才能扭轉這一頹廢消極的心理定式,面對這些情況如何才能上好政治課呢?我認為:除了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外,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獲取知識的要求和能力。
一、教師要做到可親、可敬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他始終處在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只有老師可親可敬,才能強有力地吸引學生,積極有效地影響學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否則如果老師態度冷漠,知識淺薄,既不可親,又不可敬,那么學生必然心灰意冷,對學習不感興趣。因此教師上課必須做到可親可敬。
1.教師要可親
上課要對學生充滿激情,要精神飽滿,面帶微笑,親切自然,不可冷冰冰,板起面孔。學會關心學生,隨時注意觀察把握學生的接受能力,反應情況,為學生釋疑解難,不可不顧學生,一味講課。課堂上老師切忌以冷嘲熱諷的方式對待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學生有話敢說,有疑敢問,允許和鼓勵學生和老師爭論、探討問題。
2.教師要可敬
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師德修養,能嚴于律己,虛心好學,敬業愛生,盡職盡責。當然教師還必須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淵博的知識,要熟悉教材,教學要目的明確,重點突出,要講求教學的方法藝術,啟發得當。
二、運用各種方法上好政治課
從教師自身來說,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備學生、備方法,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實際的方法。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下苦功:
1.備課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細致和充分地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備課一般都按: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三個環節來進行。
備課時,教師要注重擴充教材。政治課實踐性較強,時代性鮮明,但教材中的事例材料往往滯后,因此備課時選取最新的一些時事政治或學生們關心的熱點、愛聽的話題、離他們感覺較近的事例,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分析還能培養學生觀察、聯系、分析、說明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對書本知識的綜合、遷移、拓寬和加深的能力。當學生發現社會需要與所學知識的直接聯系,讓他們自然感受到今天在學校的學習就是為未來服務社會做準備時,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如果教學總是老一套“一言堂”式的灌輸,只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喪失對政治課學習的興趣,由于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因而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探究活動。如何提出問題和提出什么樣的問題,這是在問題提出環節中最需要注意的策略。通常直觀性的問題可以由學生提出,而比這一問題層次進一步的問題多半就要由教師提出了。
教師要善于從材料的展示或知識點的教學中自然地提出問題,如果學生對問題的探究缺乏足夠的準備或能力素質,教師還要善于變通預設的問題,設置解決問題的“臺階”,使問題的難度接近學生素質的實際,這樣對問題的探究才能成為可能與現實。
3.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制作課件,提高教學效率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易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政治理論一般比較抽象、枯燥,教師如果只是單調呆板地講解,容易抑制學生的思維,使其大腦疲勞,注意力分散。教師在講授新知識時,若能運用多媒體技術滲透,其中借助電腦、投影儀、觸摸屏、電子白板等先進的電腦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電子課件,就能使抽象、枯燥的知識原理變得通俗易懂、形象具體,便于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體可以通過屏幕呈現教學內容、展示學習目標、提出思考與討論的問題,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思考、討論并做出回答,多媒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回答及時迅速地給出判斷,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還便于課堂的及時反饋、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拓展,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
眾所周知,政治課的時代性、時間性很強,現代社會信息來源的多面性使學生已不滿足于課堂上干巴巴的講解說教。在政治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拓寬加深教材的知識,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盡可能多的有效信息。
總之,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有效方法比較多。只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備好課,根據學生實際探索有效的方法,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廣東工業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