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英語寫作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英語寫作教學越來越突顯其重要性。英語寫作能全面反映學生的英語水平,它既能再現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又能表現學生靈活運用英語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為什么學生會害怕英語作文呢?細細思考,覺得平時學生敢說、能說,這是因為牛津英語教材更貼近日常生活、信息量更大,詞匯也成倍增加。同時,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更重視聽說的訓練,尤其是課堂上的合作學習,使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運用語言。目前初中牛津英語教學使得我們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普遍提高,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優劣差距也在加大,目前,初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總體來說還比較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語法錯誤
語法規則和句型句式是英語寫作涉及的基本要素。學生英語作文中出現的錯誤多半是由語法混亂引起的。如有的學生總在動詞原形或過去式前加上be動詞,有的學生在寫作時時態總是前后相矛盾;有的學生人稱和數搭配不一致;還有的學生不會正確使用形容詞、副詞。
2.母語干擾
由于缺乏英語環境,大多數中國學生受漢語影響,形成了不正確的思維定式,忽視了英語的習慣用法。這類錯誤主要是由于母語和目的語的某些形式和規則系統不同但卻被誤以為相同所致。
3.心理認知因素欠佳
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記憶力的好壞、學習的勤奮與否、身體以及精神狀態等都是導致錯誤的因素。如有的學生寫作時遺漏要點,有的學生語無倫次,有的學生缺乏良好的寫作習慣等等。
另外,我們有的教師還是抱有“應試”的教學理念。平時缺乏系統的寫作訓練,往往到畢業年級才抓寫作。在進行寫作訓練時,還是遵循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分析主題—學生寫作—教師批改—課堂講評。事實上,這種方法并不都能很好地達到預期的效果。
寫作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應該貫穿在整個英語教學的全過程,始終伴隨著對話、課文、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教學而展開。正因如此,作為一線的英語教師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更應把寫作教學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并不斷去改進一些寫作教學中的策略,把寫作訓練與學生的真情實感、興趣和需要聯系起來,有目的、有計劃地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掌握英語寫作的策略和技能。
二、改善策略
因此,如何有效地改進英語寫作教學,提高英語寫作教學的實效性,把寫作的訓練貫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是廣大英語教師探索和研究的熱門話題。
1.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加強詞匯和句型教學,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奠定寫作基礎
(1)利用單詞在語境中使用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識記、鞏固單詞
在單詞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即使對單詞掌握得非常牢固,也不能在應用時正確使用它們。原來,他們對“詞性”沒有概念,不清楚不同詞性的詞的搭配和修飾關系。在詞匯教學中,我一直堅持強調單詞的詞性,在學習和使用詞匯時提醒學生注意,讓學生了解不同類的詞的搭配和修飾關系也很重要。
(2)在平時的課后知識鞏固環節中,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短語和常用句型,減少作文中出現的漢式英語
語言學習者在外語學習時會受到母語的干擾:母語會阻礙學習者外語習慣的形成,學習者會在學習過程中直接套用母語模式或規則。例如:我午飯通常吃面包和牛奶。有的學生就根據漢語排列逐字翻譯成I lunch usually have bread and milk.
(3)在平時英語教學中還應該加強英語基本句式教學,提高句子表達的正確性
英語基本句式就是英語作文的支架,在譯牛津版英語教材中,8A才有英語簡單句的五種基本句型的教學內容,筆者認為在七年級的英語教學中,就應向學生介紹這五種簡單句的基本句型,幫助學生由淺入深使用S+V,S+V+DO,S+V+P,S+V+IO+DO,S+V+DO+OC這些基本句式。學生在作文里能正確使用基本句式非一日之功,不過只要師生能共同努力,是能逐漸取得成效的。
2.將寫作教學融于單元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寫作訓練
語言教學的綜合性原則強調教學方法的綜合以及語言技能的綜合。該原則認為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牛津初中英語教材安排恰恰體現了語言教學的綜合性原則。它是按照任務型教學原則設計語言實踐活動。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話題,讓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語言素材典型,語言情景真實,語言表達規范,語言現象再現率高,符合語言學習的認知規律。寫作教學不是孤立的。在整個單元的教學中,要將寫作的知識儲備和技能訓練融于單元教學中,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為學生的寫作做準備。
初中英語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獲得適應學習型社會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要目的,就初中英語教學而言,教師要在重視對學生進行聽、說、讀的訓練基礎上,重視寫的訓練。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老師能面對現實,以學生的實際出發,平時注重加強寫作訓練,初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前黃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