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激發農村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化學實驗教學效率,改變陳舊的實驗教學方式離不開多媒體的幫助。借助于多媒體技術來輔助化學實驗教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關鍵詞:化學實驗教學;有效性;多媒體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民的收入不斷地增加,農村大部分學生的教育向縣城集中。留在農村上學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在認識上就落伍了,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務之急。化學實驗教學是初中化學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隨著新課標的推廣使用,教材中的實驗探究更加突出實驗教學的重要性。但很多時候由于學生和教師的主觀因素和學校客觀條件的限制,常使得實驗的直觀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點在教學中不能真正體現出來,因而導致化學實驗教學效率不高。因此,在化學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少教師在教授化學課時,都喜歡把實驗課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以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現在農村一些中學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大多數課堂僅用粉筆、黑板,靠教師一張嘴滔滔不絕地講,時間長了學生聽起來枯燥、乏味。多媒體課件綜合了圖像、圖形、動畫、聲音、文本,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的興趣,特別是新穎性、趣味性、多樣性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使學生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動都相對地處于最佳狀態,能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
也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一些為化學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和事,這樣既能激發他們愛科學、獻身科學,投身于探索真理的熱情,也使整個課堂顯得生動活潑。
二、借助多媒體演示時間長、危險性大的實驗,有助于理解和掌握
有的演示實驗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在課堂的45分鐘內不可能完成,那么可以采用攝像、剪輯技術,對實驗全過程進行剪輯,將不必要的部分切去,上課時播放實驗的主體現象演變。例如:在探究金屬銹蝕的實驗中,有一個鐵釘生銹的比較實驗,實驗中用到五支試管,整個實驗完成一般需要四五天的時間。通過采用攝像、剪輯技術,學生可以在幾分鐘內將實驗主體現象的演變看完,事實上利用放像的快、慢、倒等功能,不僅使學生清晰地觀察到緩慢的反應變化和快速的反應變化,還能讓學生反復觀看,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果。
實驗教學中,還有的實驗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險性,在課堂上無法實施演示,只能借助于錄像教學。例如:在講解濃硫酸性質時,如何稀釋濃硫酸是一個實驗操作重點,為了使學生對稀釋的步驟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我們可以課前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實驗環境中進行課前錄像:把濃硫酸滴入水中,稀釋產生的大量熱,使酸液四處飛濺。然后在課堂上播放,使學生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這樣,學生就對這個實驗的正確操作有了一個更深入的認識,加深了印象。
三、模擬實驗,突破重點、難點
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認識規律,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能利用多媒體課件,采用化小為大、化微觀為宏觀、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等方法來表現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順利完成認知目標的實現。例如我們在講述“水分解”時分子與原子之間分解與合成的動畫模擬使學生對化學變化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再例如我們在講述“原子”“離子”時,對于原子的構成和離子鍵的形成往往很難用語言描述,即使用實物也無法看清內部結構。如果我們采用動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就能很直觀地看到原子的構成以及鈉原子和氯原子怎樣通過得失電子轉化為陰、陽離子,整個過程一目了然。這樣的教學方式直觀、生動,大大降低了教學難度。
四、豐富實驗內容,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多媒體具有聲情并茂、視聽結合的特點,不僅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知識內容,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學得快,記得牢,加快教學進度。利用多媒體課件所進行的教學,可以更加有效地運用計算機的文字存儲和圖形處理、復制、縮放、剪貼等功能,將教學的有關內容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靈活多樣的演示。特別是對一些在普通條件下無法實現的化學實驗,用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微觀粒子,可以通過課件模擬出來,將一些抽象的理論、復雜的變化過程和運動形式,以內容生動、圖像逼真、聲音動聽的教學信息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教學便于引導學生探索事物的本質和聯系,給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立體式接受信息的條件,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遷移。
總之,適當利用多媒體優化化學實驗的教學對以實驗為基礎的化學學科的教學,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對提高教學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徑,同時也對教師特別向我們農村的化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齊群.多媒體課件在化學教學中運用.中學化學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2003(5).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泗洪縣龍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