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及相關性較強的學科。新的初中數學大綱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材的知識結構和縱橫聯系,同時重視對學生發現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探究—主體參與型”教學方法
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教學模式。其指導思想在于: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又是創造與發展的主體,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正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其教學過程的基本思路如下。
1.設置情境,提出問題。教學一開始,教師要創設數學發現活動的環境,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提出開放性問題。問題是思考的起點,但作為教學開始環節,不要把問題設計成一問一答式,而是圍繞教材待解決的問題而提出正確引導學生思維、激發探索新的問題。其目標指向常常是:可作什么?該作什么?
2.觀察情境,形成問題猜想。讓學生針對教師或本人提出的問題進行適合自己的數學活動,包括模型制作、游戲、實踐操作等。通過類比、實驗、觀察、聯想、歸納、化歸等方法,形成更數學化、更抽象的問題,或者引入探索猜想。
二、“交流—互動型”教學方法
單元、綜合復習、習題課和數學活動課的教學可采用這種模式:即呈現問題—引導回憶—課堂辯論—歸納總結—靈活應用。此模式以教學內容為媒介,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展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今年,觀摩了我校的一堂“整式的加減中的同類項”數學實驗課,授課老師就較好地實施了這一模式,他采用了如下方式進行設計:在上課時先拿出幾小袋硬幣,要同學們數一下各有多少錢,結果出現:
學生1把硬幣一個一個從口袋中拿出來,邊拿邊加數:5角,1.5元,2元……(三分鐘后報出共8.3元)。
學生2把1角的硬幣10個10個地拿出來,把5角的2個2個地拿出來……(兩分鐘后報出共8.3元)
學生3把桌上的硬幣分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別數出每一堆的數量,……(一分二十秒后報出共8.3元)老師設問,哪一位同學數得最快,并且不容易弄錯?為什么?
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出“學生3既快又準,因為采用了分類計數”。至此,教師點出“在數學中,對整式也有一種類似的分類,那就是——同類項。”
三、“辨析—應用型”教學方法
研究性學習可采用這種方式:問題實例—分組研究—探索分析—歸納結論。但需注意,實例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舉個例子,如新教材(打折銷售)一課的教學設計,首先由電腦顯示服裝店海報,教師提出問題:
①你知道打6折是什么意思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時機向學生介紹標價,售價的概念)(售價=標價×打折率)。②這家服裝店老板將衣服打6折售出,果真是“跳樓價”嗎?其中到底有何玄機?③假如老板將一件衣服的成本價提高80%后標價,又以6折出售,若出售價為216元,老板是虧了還是賺了?[設成本價為x元,列方程:(1+80%)×60%x=216,得x=200,結論是賺了16元,進而導出利潤、利潤率的概念]。④如果將上例中“若出售價為216元”改為“結果仍獲利16元”,你能求出這件衣服的成本價嗎?你還有其他的改編方案嗎?⑤假如你是一名老板,你將如何提高你的投資利潤?假如你是一名顧客,你又最關心什么?在當今促銷熱中,面對抽獎、打折、大削價,你有何感想?⑥請你結合自己生活體驗,用數學語言構建生活中打折銷售的有關實際問題,與同伴交流。⑦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與學生共同交流探究。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