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個幼兒都存在創造的需求,都存在著極大的創造能力。而要培養、開啟幼兒的創造潛能,老師所需做的便是提供給他們一個適合其身心發展的創造環境。美術活動是發展幼兒創造能力的最好載體,而美術活動區是相對集體教學而言,更為寬松、自由的美術活動形式,是能最大限度充分發揮幼兒創造能力的教育教學形式。
關鍵詞:幼兒;美術活動區;創造
美術活動是發展幼兒創造能力的最好載體,而美術活動區是相對集體教學而言,更為寬松、自由的美術活動形式,是能最大限度充分發揮幼兒創造能力的教育教學形式。因為,在美術活動區中,強調的是發現,是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獲得知識、技能。幼兒可以自由選擇主題和題材,自由選取繪畫工具、材料,在時間上沒有嚴格限制,可以一次或幾次完成。讓幼兒在想想、畫畫、做做中,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嘗試用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感情,幼兒可以盡情地發揮其內在的創造能力。因此,美術活動區是一個能充分讓幼兒發揮、表現的創造環境。
一、美術活動區環境的規劃與創設
美術活動區的環境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自由、安寧且豐富的氣氛,讓幼兒進入該活動區后,自然而然地會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想象世界。尤其在面對種類繁多的美術素材與工具時,一定必須仔細規劃與擺放,不但要適應孩子的需要,而且能使幼兒在經歷無數次的體驗中不斷創造變化促進自身的發展。因此,我們在規劃美術活動區中要基本遵循以下原則:
1.美術活動區設置的地點應靠近盥洗室,以便清洗。
2.提供寬廣的操作桌面。
3.利用多格柜子,將工具與種類素材分門別類的存放,并要標志清楚,讓幼兒無論在取拿或歸放物品時,皆能一目了然。
4.提供各種紙張,用多層架子存放,讓幼兒隨時都可接觸各種紙質,刺激其創造欲望。
5.提供展示架,展示墻面或柜面,讓幼兒隨時陳列完成的作品,使之能隨時表現自我,并相互欣賞成果,分享經驗。
6.切忌陳列、擺放“示范品”或“半成品”。任何有形、無形讓孩子照著做的指示,都會扼制幼兒的創造能力。
7.美術活動區四周的墻面,可裝飾以幼兒的生活或給予人豐富想象空間的名作,以刺激幼兒的創作欲望。
8.隨時視幼兒興趣、能力發展或主題教育之轉移,添加或更換材料或工具。
9.提供幼兒能使用的清潔用品,如抹布、小掃帚、簸箕、垃圾筒等,培養幼兒隨時清理自己使用過的空間的習慣。
二、美術活動區材料的提供與設置
由于幼兒特別樂于擺弄物品,因此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材料能引起幼兒的主動探究。皮亞杰的相互作用論告訴我們,兒童認識發展是在其不斷地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美術活動本身是利用材料組合創新的過程,材料選擇的興趣直接影響到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表現、表達的有效性。
1.活動區的材料提供是以幼兒的興趣、需要為源泉的。教師通過觀察、詢問、討論,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提供幼兒樂于使用材料、工具和相互作用的藝術環境,使幼兒的要求和興趣不斷調整。
2.支持、啟發和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為使幼兒在美術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和創造發展,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活動目標的需求,設置環境和材料是基本前提,教師的支持和引導非常關鍵。(1)將材料的搜集過程作為幼兒學習的過程。教師和幼兒先共同討論、決定區域的內容,讓幼兒設想所需的材料,然后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或求得他人的幫助來獲取材料。將材料的搜集過程作為幼兒學習的過程。如卡片制作的區域內容,幼兒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運用各種方法搜集各類材料。孩子的自主收集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制作欲望,滿足了創造、想象、表現的需要。(2)具有廣泛的操作空間,使幼兒有自主選擇和使用的條件。材料的擺放要注意可視性、可觸性和便利性,使幼兒能夠隨意取用和選擇。如,采用透明盒或無蓋籃來存放物品。材料的量要注意適時性、適當性和適宜性。如,小班幼兒注意分散,材料投放要少而精;大班幼兒更提倡創造性,廢舊物品的數量可相對多些等。(3)注意材料間的縱橫聯系,重組和創新。材料的提供,既要貼近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要有利于幼兒獲得新的知識,發展能力。如廢舊材料與繪畫相結合;藝術作品與語言表達、游戲材料的相互結合等。引導、鼓勵幼兒積極地參與活動,創造性地運用材料,促進幼兒原有水平的提高。
三、美術活動區創作的選擇與發揮
美術活動區,不是集體教學的美術活動,沒有統一主題,每個孩子可以自己選擇材料自己選擇創作的題材,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更大膽。研究表明:鼓勵選擇可以促進幼兒創造性的發展。由于幼兒的創造性是從內部誘發的,而不是外加的,因此自主選擇的活動是最容易誘發創造性的。
1.提供充分的選擇機會,使幼兒的創造能力得到最大的發揮。美術活動區鼓勵幼兒自己選擇主題,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展現自己眼中的世界,大膽、無拘無束地把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豐富的想象表達出來,讓幼兒真正成為美術活動區的主人,從而開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促使幼兒的創造能力得到最大發揮。
2.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幼兒的創造欲望。學習是創造的源泉,幼兒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憑借學習和觀察周圍世界那些鮮明的形象、色彩、音響,這些都像一幅幅畫,會永遠地保留在幼兒的記憶里,幼兒的創造就可以從這源泉中不斷吸取。因此,教師應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積極培養幼兒美術活動的興趣,促進他們創造能力的發展。
3.提供豐富多樣的美術活動區內容,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美術活動區材料的多樣化和表現手法的豐富多彩,不但為幼兒打開接觸多元文化的窗口,更為幼兒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萌發審美和創造能力創設了條件。除了讓幼兒以水彩或蠟筆在紙上涂鴉作畫外,教師還可以提供以下各種方式,如:噴畫、吹畫、滴畫、彈珠畫、沙畫、線畫、版畫、拼貼、折紙。
四、美術活動區教師的指導與幫助
美術活動區要以幼兒發展為中心,要以促進幼兒創作發展為根本前提,幫助幼兒樹立信心、展開想象、積極思考,引導幼兒用美術來表現自己的創造。
1.大膽創新,開拓思路。教師要幫助幼兒明確創新的內涵,使幼兒有的放矢地創新。教師可以從幼兒繪畫作品中觀察角度的不同,色彩的獨特性,形狀的差異性等方面,把“創新”具體化、明確化。如在評價“房屋”的作品中,對有新意的設計進行表揚和鼓勵,使幼兒知道變動房屋的外形就是創新,并在畫其他物品時進行知識的遷移,讓孩子大膽表現,積極創造。
2.角色互換,相互理解。幼兒對圖像的理解都與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感受相聯系。教師在理解畫意時,要善于用幼兒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在您下定論前,不妨先聽聽孩子的解釋。如“我和弟弟、妹妹手牽手”活動,有一個幼兒在他的畫面上將自己和弟弟一起置身于一大塊“花布”上,后經幼兒解釋,才知道那是一片畫有木紋的地板。這就需要教師從幼兒的角度來理解作品。
3.克服困難,把握成功。孩子也像成人一般渴望成功,但在繪畫時,有些自信心不強的孩子,常常因一筆畫錯或不滿意就換一個地方畫,半途而廢。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可教幼兒一些修改的方法。教師應使幼兒懂得完成作品應該是完整的,不能半途而廢,應鼓起勇氣,設法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重視并加強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創造或創新能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而并非藝術家或天資優異者的專利。創造能力乃是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的獨特見解、看法或表現。幼兒的創造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需要在各項活動中有目的、有意義地培養,更需要成人不斷地啟發、引導。
(作者單位 江蘇省無錫市新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