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為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通過創設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動,營造情感交流的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才能使得雙方互相走進對方的心靈世界,并以學生為主體,在情之互融的基礎上,讓學生能聽之順耳,理之達心,知之入腦,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關注每一位學生,架起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在課堂教學中,每一位學生都是自己應該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學生對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必須為我們教師所關注,這種關注實際上是用心施教,是教師對本職的熱愛。馬斯洛關于人的需要的學說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被人愛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們能讓每個學生在愛的陽光中成長,學生的潛能就會被激發,奇跡就會出現。例如,我在語文教學中,堅持課前一分鐘演講,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機會。由于學生都能珍惜這樣的機會,所以,每次演講都是成功的,而且非常精彩。
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方式是多樣的。我在教學中常用眼神和學生交流,“目以傳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師激發學生興趣、傳遞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師要恰當地把握無聲的語言——目光的運用,捕捉時機,適時向學生傳遞信息,進而給予激勵,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例如,在語文課堂討論中,有些內向的同學不愛發言,這時,我就及時地用目光激勵他們,即使他們在回答中出現錯誤,我也適當地給予鼓勵,漸漸地這些同學敢于和大家交流了,同時也對語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自我投入,用形象魅力感染學生
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師的形象魅力直接影響學生健康的靈魂和健全人格的養成。同時,由于物質生活的提高,知識追求中的競爭日益加劇,學生對老師的智慧就會日益崇拜,學生喜歡“智慧型”“親切型”的教師。我在教學童話《皇帝的新裝》時,自己親自扮演其中一個角色,和學生一起表演;在學習《海燕》一文時,我和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誦,引起學生陣陣掌聲;在進行小說《社戲》的教學時,特意繪制了一幅《夏夜歸航》圖。這些都無形中增強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魅力。同時,教師還需要努力養成健康的個性品質、廣泛的興趣、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態和健康的情緒,這些無疑成為教師形象魅力形成的關鍵。
教師在教學中要全身心地投入,不斷地完善自我,增強自己的能力,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例如,在語文課堂討論中,有些內向的同學不愛發言,這時,我就及時地用目光激勵他們,即使他們在回答中出現錯誤,我也適當地給予鼓勵,漸漸地這些同學敢于和大家交流了,同時也對語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設置情境,讓學生產生審美的情感體驗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教學中,只有當學生的情感升華為一種審美體驗時,才會使學生領悟難以言傳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善于調動電影、繪畫、音樂、舞蹈、朗誦等藝術手段,創設一個自然和諧、有利于身心開放的氛圍,以情激情,以情傳情,以情動人,激發并保護學生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創造精神,讓學生自由感悟,從而產生愉悅的審美體驗。我在教學《水調歌頭》時,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借助聲、光、影等手段,將詞句融進課件之中,使學生對作者借月抒懷思念親人之情領悟得更深、更透,讓教材提供的審美客體成為聲、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輝映的動態世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通往深層的生命結構的審美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完美學生的人格構建,完成從教學關系向審美關系的轉化和升華,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
教育理應營造一方生命情感氛圍,積極讓生命情感引人振奮、達觀、向上、充滿朝氣,把人引向與周圍世界的活潑交流,成為人生動力與光明之源。情感,讓語文教學如此美麗!
(作者單位 河北省藁城市廉州學區北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