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的實施,新教材的使用,給我們的英語課堂吹進了一股春風,也對英語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嚴苛的考驗,也是千千萬萬的學生之福。新課程改革,對每一位教師都提出了新的考驗。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想這也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唯一標準。通過近幾個學期兩個實驗班的教學實踐,我慢慢理出一些頭緒,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過去的英語教學,教師將知識分點化,習慣性地把知識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而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沒有得到發揮,久而久之,單純地習慣接受知識。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這樣的教學,對學生發現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限制。在實際工作中,我運用“情景教學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情景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為英語教學目標的新的課堂教學方法,變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被動聽課為現在的主動參與,使學生真正進入角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最大限度地在“動”與“活”中快快樂樂地獲取英語知識,輕輕松松地提高學習能力和英語素質。情景教學法大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通過課上貼近生活的各種情景,引導學生一步步地體會英語、使用英語;教師還精心設計了各種英語活動,豐富了課堂,大大地吸引了學生,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成為了各種任務和活動的主體。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我過去的英語教學理念和新課改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
我們到底需要改什么,怎么改,這個問題一直徘徊在我腦中。我們不能完全否定過去的教學模式,作為外國語學校的一名英語教師,我過去一直將重點放在了學生語言的實際應用上,無論是口語、聽力,還是應用和寫作訓練,我們都做得不錯,學生、家長和社會對此也是非常認可的。但是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我們必須更加深層次地反思我們的教學,做出更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的課堂改革。
我也看了一些關于外國教師如何上課的例子,受到了很大啟發。在美國,教師在課堂上通常將結果先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各種嘗試找到得到結果的方式和方法。一堂課可能并沒有設置太多繁瑣的環節,甚至就圍繞著一個環節進行活動。這不就是我們新課改所提出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嗎?我們過去的教學,教師扮演著導演和主演的雙重角色,而課改要求我們只扮演導演的角色,把內容給了學生,還要放手給他們更多的發揮空間,讓其更多地通過動腦、動口、自主地探取知識。
反過來看我們傳統的教學,教師總是按照固定的“導入—展示—操練—提升”的模式,有時忽略了課堂的靈活性,學生也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師的思路和安排來學習。其實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將以往的環節顛倒順序。我們可以試著一上課就把文章或對話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交流進行發現和總結,讓學生通過這樣的過程來感受語言。這樣的自我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充分參與其中,比教師一步步引導的效果要好得多。
我曾經這樣上過一堂課,講的內容是新目標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的第一課時。這堂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一般將來時的結構以及簡單用法;主要內容是聽聽力材料進行練習。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先提前留好預習作業,要求學生熟悉單詞。在引入后的第一個環節,我直接把聽力拿出來讓學生進行填空練習,所填的內容就是這段聽力材料中所有關于一般將來時的內容,填完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自學一般將來時,讓能自學的學生來講,學不會的學生來聽,最后由之前自學不成功的學生來闡述。這樣下來,班里99%的學生都將一般將來時的基本用法掌握得不錯,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所以教學環節的設置是相當重要的。首先問題情景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不同程度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完成篩選后做出正確判斷。
(作者單位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