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困生”已是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所客觀存在的一個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主要闡述了如何幫助學困生不再后退,克服困難,取得學業上的進步。
關鍵詞:學困生;方法;興趣;交流;作業
農村每所小學、每個班級在客觀上都存在“學困生”這一現象。在學科教學中“學困生”一直是老師們很頭疼的問題。由于農村條件差,家庭困難,部分適齡兒童未能按時接受義務教育。近年來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諸多,惠及到這些讀不起書的適齡兒童身上,他們年齡較大,按其不同程度插在不同的班級里。由于基礎較差,年齡偏大,不能很快地接受新的知識,從而學習成績不太理想。隨著教學內容的增多和難度的加深,再隨著升級,他們所欠缺的知識也就越來越多,成績也就越來越差,從而導致他們對各學科的學習喪失了信心和興趣。大部分“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欠佳,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不主動,不能積極地參與各項學習活動。
如何使“學困生”不再有困難,使他們成功地融入課堂的學習活動中,我動了很多腦子。就我校我班而言,我采取了不同的轉化措施。
一、關注“學困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我努力營造民主、和諧、愉快的氛圍,發現并鼓勵他們的優點,用輕松的方式上課。同時,以平等的心態去對待他們,用眼神、微笑鼓勵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在幫助他們、關心他們。“學困生”由于膽怯心理往往害怕開口,我就盡量用難易程度適中的問題去問他們,叫他們多學習點知識,朗讀他們會的句子,加以鼓勵。這樣“學困生”的參與意識大大地增強了,對各學科的學習也充滿了興趣。
二、耐心幫助“學困生”補充不足的知識,讓他們掌握學習方法
我利用早自習時間幫助他們復習舊知識,預習新課,每天輔導一名,輪流輔導,幫助他們復習近期所學內容,防止新知識的積壓。和“學困生”一起學習,實際上是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教是為了不教,在我多年的耐心輔導下,“學困生”逐漸掌握了學習方法。
三、增強和“學困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學困生”在多數老師面前是失寵的“丑小鴨”,他們和授課教師交流的機會很少,在心理上懼怕老師。為了減輕這種懼怕的心理,我盡量為他們創造和老師面對面、零距離交流的機會。如在課堂上抽出幾分鐘時間檢查他們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情況,及時幫助解決他們消化不好、不理解的內容,課間讓他們發一下作業本、取一下教具、拿一下粉筆等不起眼的工作,課外聊聊天、談談心,詢問他們的近況,在學習中遇到了哪些問題等,并提出幫助解決的辦法,如“老師有困難找領導,學生有困難找老師,尤其找我更理所當然啦!”等。這些舉動不僅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注,而且面對自己的錯誤他們也能及時改正,從而使他們轉變了心態,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爭取“學困生”家長的配合
“學困生”家長的情況大家可想而知,其他適齡兒童全部該上學的都去了,而他們的孩子卻拖到大齡了,這與家長的文化素質息息相關。在多次動員入學時他們的態度是“讓孩子混大一點好傳宗接代”。他們的這種思想經我多次勸說有所打動,他們同意讓孩子到學校里來學習一點知識,既然送來了,就要配合老師教育好、學好。沒有家長的配合,“學困生”就很難完成學習任務。我抓住了家長支持、關心學生學習的這一特點,利用家長會,拜訪家長、表揚家長等形式,得到大多數家長的支持,督促學生完成作業,對“學困生”成績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五、適當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做到分層布置作業
對于“學困生”來說,要達到和其他同學一樣的要求難度太大,他們也會認為自己達不到要求而放棄對學科的學習,所以我對不同年級的“學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對五年級的“學困生”,首先要求學會簡單的生字、拼音、組詞、造句、會寫一段話,只要美觀大方就行,這是從最基礎的要求開始的;其次每天讀一篇課文,從吃力到通順,知道大意,在讀中獲取知識;再次要求他們寫自己最有興趣的事,最想說的話,寫自己喜歡的句子,重點詞語、句子,從寫中體會語文的美。對數學的教學,要求與其他同學不同,要求會用口訣,知道分數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會簡單的計算方法,讓他們體會獨立完成作業的樂趣。經過幾年的訓練,我所教的大部分“學困生”都能運用簡單和基礎的知識了,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是一個長期堅持而又有計劃的工作,成功地轉化一個“學困生”就是為孩子以后的學習和工作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作者單位 甘肅省渭源縣祁家廟學區周華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