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學家曾經說過,既是人,就會有生命欲,自然就會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們的語文課上,學生的眼睛閃著求知的光彩,學生的思維如閃電般敏捷,那么,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來。著名的于瀾老師率先在教育界發出了這樣的呼喚: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要達到這一境地,教師要勇于放手。
一、書,讓學生自己讀
讀書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要力求成為學生親切而睿智的點化者、組織者,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時間里,以讀激趣,以讀顯形,以讀啟智,以讀育人。如《再見了,親人》一課,我采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這份情感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問,讓學生自己提
學貴有疑,讀而能問,這既是學生認識的突進,也是學生思維的聚焦,進而可以推動閱讀不斷向縱深發展。在自讀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充分思考,這樣,學生的大腦就會產生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許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謬可笑的,也許他的想法是膚淺幼稚的,但是,提出來就是學會了思考,敢于提出來就是勇氣可嘉。我班學生就特愛提問題,學《威尼斯的小艇》時提問“輕快”“靈活”之間為什么不用頓號而用逗號,學《燕子》時提問寫燕子的外形為什么要用“湊”字等等。問題提出后,教師不要急于代答,應讓學生主動查找并作答,遇到有價值的問題還應組織學生討論。
三、話,讓學生自己說
一節課40分鐘,老師要結合教材,著力發掘學生說的材料,創設說話的氛圍,充分賦予學生說的權力,讓學生想說就說,只有這樣學生的說才會體現個性化,也只有面向全體,人人參與,學生的說才會落實全員化。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課時,學文成熟之際,教師創設情境:晏子凱旋歸來,齊王會說什么,齊國的大臣會說什么,齊國的百姓會說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于是,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在表達中得到了發展與提高。
一堂優秀的語文課應當注重培植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幫助他們找尋自己的精神家園,幫助學生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與成長。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范縣高碼頭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