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許多重要的科學發現都受益于藝術,從藝術的想象中獲取靈感。同樣,許多偉大的藝術創造也根源于科學的發展,從科技的發展中得到啟發。尤其是人進入現代社會后,藝術的思維與表達方式常常成為解決科學問題的最好方法,而科學的變革與創新也常常為藝術的創造注入了新的靈感與活力,帶來了藝術形式的巨大變化。因此,從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入手,組織藝術學習模塊的基本內容,有利于學生學習視野的拓展,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各種文化信息,具備基本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學生在藝術課堂要經歷感知與體驗、創造與表現、反思與評價的過程,學生所有創造和表現活動必須是在獲得豐富藝術體驗的基礎上進行,面對創造的成果還有一個自我反思和相互評價的過程。這就把整個藝術學習過程綜合為一體了。且學生所有藝術活動都要密切聯系個人成長環境(生活、情感、文化、科學),在聯系中發展藝術能力:學生的藝術學習需要聯系具體藝術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從中吸取人文和藝術營養;不僅強調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綜合,還強調藝術與道德課程、語文課程的聯系和綜合。
藝術教育強調綜合與聯系,就是通過發掘不同藝術類型的共通性與共同價值,借助不同藝術門類在審美特征上的關聯性,生成與構建學生的藝術通感,培養學生整體的藝術能力與審美意識。以往那種過分強調藝術知識和技能的傾向,使學校藝術教育的目標與專業藝術院校的培養目標沒有實質性的區別。而事實上,學生長大后不一定都從事ypcrs8WqQzMOMoGqMFFsKw==專業藝術工作,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藝術素質,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按照當今國際藝術教育界的共識,藝術不等于藝術的知識技能,或者說,藝術不是藝術知識技能發展到極致后的產物,真正的藝術來自藝術知識技能與人文素養的有機結合。只有當藝術的知識技能與人文內容發生聯系時,知識技能才會發生飛躍性的變化,變成藝術能力。中小學藝術課程中培養的藝術能力主要包括藝術的感知與欣賞能力、藝術創造與想象能力、藝術批評能力或評論能力以及通過藝術學習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非藝術學科的連通能力以及多種藝術綜合發展能力等。
長期以來,我國藝術教育已經習慣以音樂、美術為主導的單科教學格局,忽視了我國是一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民間藝術底蘊豐厚的戲劇與舞蹈大國的事實,使多數學校書法、民間藝術、戲劇與舞蹈方面的知識和修養,不能欣賞和理解這些重要藝術。事實上,書法、民間藝術、戲劇、舞蹈等,本來就是綜合性很強的藝術,需要調動全部感覺器官的參與;需要視、聽、觸等感官的協調配合;需要肢體某些部位細致、精確的配合和運動;需要語言、發聲的微妙控制;需要空間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身體動感智能等多種智能的協同發展。書法、民間藝術、戲劇、舞蹈藝術對學生綜合發展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們再也不能忽視。通過開展藝術教育來彌補學生在這方面的損失,對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藝術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學校所有的模塊教學中溶入藝術教育,力求通過藝術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努力培養與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藝術水平以及整合貫通、開拓創新和跨越轉換的綜合審美能力,同時,也讓一部分學生能夠得到藝術特長的發展和提高,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培養,讓學校不但成為培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才的搖籃,而且也成為培養藝術家的搖籃,使藝術教育不斷實現其真正的教育價值。
(作者單位 陜西省志丹縣市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