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華民族利用語言的視覺形式創造了書法藝術,使其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這是中國歷史中最為獨特的文化現象之一,書法藝術所顯示的特殊的時空性質,暗示了書法藝術形式構成無比重要的意義;它作為作品精神內涵的載體,積淀了獨特的民族心理、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審美意識、時代風尚等文化精神。
中國書法不僅以黑白為表現手段,且它們是“東方藝術美學的核心”(陳振濂),中國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熊秉明),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成功的訣竅何在?成功的訣竅即在于書法的美學構成。在中國書法史中,美的闡述無疑成了書法美學構成的新起點。
書法藝術的生存形態是空間的,但它的表現形態中卻更多地滲入了時間推移的特性并留下了明確的痕跡。書法藝術特殊的空間—時間性質(抽象空間的連續分割),暗示了書法藝術形式構成無比重要的意義,它是作品所有的精神內涵的載體。這種“有意味的形式”(克萊夫·貝爾)是我們得以進入書法藝術深層文化內涵的“橋梁”。人們常用“積淀”這個詞概括歷史文化內涵進入書法藝術形式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無數個體選擇中的共同成分——集體的選擇、時代的選擇、民族的選擇的結果,滲透和承納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審美意識、時代精神等。因此可以說,書法無疑是東方藝術乃至東方文化的象征。
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與漢字有著不可分割的連體關系。漢字的初創只是為了實用的需要,但它的取材與方法卻孕育了審美意識的萌芽。漢字的創造是在古人仰觀俯察、博采眾美的結果,體現了先祖對世間萬物的審美觀照,漢字之美來自自然,同自然之妙處,得自然之真諦。所以說,漢字與書法是一對孿生兄弟。
甲骨文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其中已蘊涵了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小纂是秦統一六國后確定的標準文字,經李斯等人整理簡化,其筆畫停勻,剛健遒勁,結構平衡,上密下疏,沉著舒展,既體現了秦王朝一統天下的精整和威嚴的總體風貌,又反映了前儒所宣揚的克制理性的仁和庸之道的審美心態。隸書的出現是書法發展史的一大關捩,它完全改變了纂書線條的整齊劃一,隸書的波運筆中所含的“S”形運動意味明顯加強,使人們心里久久積蘊的情感運動節律得以痛快淋漓地展示出來,滲透了書家的意興,有了更為豐富鮮明的生命意態的內涵之美。三國時,隸書向楷書演化,兩晉、十六國時,草書、楷書都有發展,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璀璨的明星,后人以“晉人尚韻”作為對晉代藝術審美風貌的概括,這與當時的玄學思潮緊密相關。“東人尚意”,蘇軾是開啟“尚意”書風的杰出人物。“明清尚態”,明代,由于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市民意識的覺醒,導致了明代文化藝術以反映市明生活為主流的創作審美傾向,因此在形式美感上似乎更趨于自由通俗,接近現實,表達人情,真正增加了文化藝術美學的社會容量,從而也顯示了藝術反映生活的積極效應,清代的文化藝術也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明代的傳統。
縱觀書法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從“近取諾身,遠取諾物”到生命意識的表達,從樸素的“周關”意識到民族宇宙觀的深化,從業實用需要到創造審美功能的自覺強化……我們看到,書寫之美,在無意識的呈現到有意識的追求過程中,顯示出書法藝術構成的多因性、系統性,折射出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之光。
因此在語文教育中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期待書法文化在現代社會里能進一步提升人的精神,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志丹縣市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