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機器人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它也是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結合幾年的實踐經驗從多方面闡述了中小學開展機器人教育的意義。
關鍵詞:中小學生;機器人教育;意義
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國務院明確、鄭重地把“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寫入黨的教育方針。如何培養在新時期具有創新精神的新一代,是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大事,也是基礎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且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和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中小學開展機器人教育是通向此目的的途徑之一。
通過機器人的學習活動,讓學生了解掌握傳感器知識,結構的搭建方法,各種部件的控制方法;引導學生逐漸形成編程的思想,掌握機器人的程序設計方法;在計算機上編寫程序,然后通過計算機和機器人的通訊技術,將程序下載到機器人的微處理器上,通過觀察機器人的運行情況來調試、驗證、反思、改進。這里面涵蓋了計算機知識、數學知識、物理知識、結構學知識等,這種多學科的綜合性、合作性學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所以我認為在中小學開展機器人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
電腦機器人制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學生自己動手搭建出機器人模型。通過各種樂高積木的組合,可以搭建出各種車、房屋、動物等實體的模型,千變萬化。有時候還需要結合其他材料,需要學生自己設計、組建,老師只充當引導者角色,實際的操作由學生完成。在反復調試驗證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要拆裝機器人很多次,在很大程度上體驗了科學工作者的艱辛,并理解了機器結構的奧妙,從而手也變得靈巧起來。
機器人教育課程與傳統的以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為目標的課程不同,機器人項目的設計、制作、調試具有實踐性強、探索性強和綜合性強的特點,因此,每次活動都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驅動,學生自己設計、組建,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老師只是作為活動組織者。例如:在《WRO機器人常規賽》項目研究中,根據每年官方網站公布的主題,給出相關任務要求和提供相關的機器人套件,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主動去探索、去研究、去觀察、去發現、去搭建、去編程,然后再反復調試驗證,最后在小組的共同合作下成功地完成老師所給任務,讓機器人在試驗場地上勝利地完成各項挑戰任務。在反復調試驗證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鍛煉。通過這些生動、直觀、有趣的實際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思考習慣和認真、細心的工作態度
敏銳的觀察能力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質。而獨立思考是一個人進行創新活動的前提,也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這些都需要通過后天的實踐逐漸培養起來。
機器人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提高觀察能力。在項目研制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要求學生留心觀察機器人的運動情況、觀察周圍光線環境、觀察黑線的位置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如機器人走軌跡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脫離軌跡的現象。我們建議學生主要從環境光的干擾方面考慮,學生也通過自己仔細觀察發現,在電源充足的情況下,模擬黑標安裝的位置高低不同,所采集的數據也相差很大,要降低模擬黑標離地面的高度,安裝位置越低效果越好。另外為了更好地減少外界環境光的干擾,也可以在模擬黑標上做一些改動,例如在模擬黑標上貼上一層黑色電工膠布盡量減小透光的小孔,或者調整模擬黑標上接收管的位置等等,這些方法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通過這些調整,機器人就能夠很穩定地完成任務。
機器人活動要有認真、細心的工作態度,這是容不得半點馬虎的,而且一丁點的誤差都有可能導致任務的失敗。即便你各方面都很出色,也不可能每次都獲得成功,紅外線的影響、光線的變化、電量的消耗、機器人每次放置的位置等等都會影響你最后的結果。例如:我們學生在重慶參加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上,比賽前做準備工作時不夠細心,過于信賴新電池的質量,沒有把新開封的電池進行一次全面的電量檢測,碰巧這次所買的新電池里面有兩個電池是沒有電的,導致機器人在比賽中控制失靈,最后很遺憾與冠軍頭銜擦肩而過。這個不應該出現的失誤讓老師和學生都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訓。在不斷的失敗中,學生懂得了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態,仔細觀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所在,吸取教訓。總之,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擁有充滿希望的未來之路。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創造性的思維是整體的思維,邏輯思維是這個整體思維的正確性的基礎,沒有嚴密的邏輯思維基礎,思維將是混亂的、彼此矛盾的。制作機器人,大至整個制作過程的構思、計劃、步驟的擬定,小至機器人結構中大小齒輪的選擇、位置的擺放,都需要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例如在進行《機器人探險》研究項目時,要求設計的探險機器人必須沿著一條規定的軌跡線前進,并通過河流、草地、斜坡等各種障礙在完成越野任務后,最后到達基地。在這個項目中,學生首先要研究場地地形,然后再根據地形的情況來設計、搭建機器人,接著編寫程序,最后經過反復調試直到勝利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要考慮到很多問題:如何才能讓機器人沿黑線走?要采用幾個光電傳感器來檢測黑線?如何通過河流、草地、斜坡等各種障礙?如何盡可能快地完成任務?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制作、調試過程中所要遇到的問題。為了能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必須認真細心地分析問題的原因,理清、理順各任務、各問題的邏輯關系,在調試過程中做到思路清楚,明確該先換什么、再改什么,大膽嘗試、大膽改進。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挑戰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在不斷地提升著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在傳統課堂上,學生很少有合作行為,生生之間鮮有合作互動行為出現,且他們大部分時間是被動地聽老師講課。而機器人制作活動涉及的知識很廣泛,許多活動學生不可能一個人完成整個任務,必須要有多名同學的協作。并在協作的過程中相互探索、發現有用的信息,然后和其他成員共享。例如:《FLL機器人工程挑戰賽》項目是一項隊制比賽,隊伍可由6~12名9~16歲的學生組成。每年在全球范圍內統一發布一個前沿科技熱點課題,包括場地賽機器人設計、課題研究答辯和表演賽等幾個子任務,要求學生在八至十周內完成。要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很好地完成各項任務,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需要小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我們開展這項課題的方法就是:將“大任務”分拆為多個“子任務”再分配給每位組員,使每個學生既要對自己所負責的部分全力以赴的學習和研究,又要依靠小組其他同學的幫助完成最終的作品,讓小組學生之間形成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的團隊合作氛圍。通過這種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機器人技術的學習與研究,有利于激發學生內在的自我意識、合作意識;讓學生通過團隊活動,不僅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還能在尊重他人中懂得自尊,在合作交往中懂得自信,在學習機器人技術的過程中享受到團隊合作的樂趣。
因此,在中小學開展智能機器人教育,開發機器人文化的教育功能和發掘智能機器人的教育價值,對推進教育創新,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對創造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隊伍的形成,對提高中小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同時對我國機器人事業的發展、人才高地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