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學校作文教學改革案》是我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家黎錦熙先生于1938年提出的一個作文改革方案。方案提出了“日札優于作文”的觀點,強調了“修養日記”和“讀書札記”的重要性。時隔60多年,在新課程實施多年的今天,這種觀點依然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語文學習重在積累
“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其積累是多方面的,如語言積累、語感積累、語言素養形式的積累、生活經驗的積累,同時也包括知識方法遷移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積累,道德情操的積累,審美情趣的積累,情感意志的積累,價值觀念的積累,創新精神、人文素養的積累等。”語文積累性學習包含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
二、語文積累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我們知道,語文學科是包含著諸如音、字、詞、篇、句、段、章等在內的一個龐大復雜的體系,這也就決定了對語文的學習必然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根據學科的特點及自己的經驗,我認為這種積累性的學習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建立科學實用的學生常規作業本
常規作業應有別于教材同步的練習(這種練習最好當堂完成),它是一種語文常態化的學習、常態化的實踐。
(二)建立科學全面的語文積累性學習評價體系
必須建立與常規作業本相配合的評價激勵機制,以便有效地對平時的積累進行定量的考察。這種機制必須是有效的、可執行的、適用性強的,必須有利于全體學生學習的提高,能夠全面反映新課程關于語文學習評價的要求,全面反映學生語文學習的狀態:既考慮到學生語文學習的態度,又要考慮到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既要考慮到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更要考慮到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性評odQcZFtkyoEN/yikQ3iBT9DmJpqCvGxpXRux6h3fTfg=價。
(三)做好積累性學習的指導工作
語文的積累性學習應當是一種有目的的學習行為,包含著一種合乎邏輯的過程,呈現著層遞性的特點。因此,科學的分析指導不可缺少。
積累不是機械地抄襲和模仿,而是要在積累的基礎上對所掌握的材料、知識方法進行運用,達到同化、內化為學生語文素質的目的。“必須創造學生言語實踐的機會”,激活的步驟有:
1.涵泳。對積累的優秀材料進行涵泳和誦讀,每天不少于10分鐘。
2.歸類。將積累的材料分門別類,對知識進行一個系統化處理,從而提高能力。
3.交流。將自己積累的東西進行整理后交流。
4.寫作。將積累的東西應用于寫作之中,達到豐富作文材料的目的。
總之,積累性學習確實是語文學習的一種好手段、好方法。只要運用得法,堅持不懈,規范訓練,嚴格執行,就一定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素質。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縣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