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流傳于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藝術,具有特殊的審美情趣和魅力,能充分表現當地的獨特民俗文化風貌,也是小學美術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項手腦并用的實踐活動,綜合性很強。剪紙教學就是把創新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一、質樸、活潑,充滿生機和朝氣的剪紙藝術給學生較大的創新空間
有一首民謠是唱剪紙的:“拍得巧,對得巧,兩股剪子對起來鉸。鉸對燕,滿天飛;鉸對兔,滿山跑;鉸對山羊角對角,鉸對老牛啃青草;鉸對鴛鴦鉸對鵝,鉸對孩子笑呵呵……”它所表現的是快樂的富有生氣的農村景象。不需要逼真的肖像、繁瑣的現實圖畫,這種單純的自發性的充滿幻想的藝術形式更接近天真的孩子,并以撕、剪、刻與折、疊、拼、染等不同的方法,使學生產生好奇心與新鮮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剪紙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他們剪下的形象更富于率真的情緒,有更多的稚氣和拙味。
二、自由、自主的剪紙藝術給學生更多的創新機會
簡單的一把剪刀、一張紙,就能創造出許許多多美好、純真、極富有情趣的藝術形象。正如郭沫若所說:“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人間永不朽”,這確實是對剪紙藝術最恰當的評價。教學中讓學生自我感受、自我加工、自我創造,給學生自由、自主的活動空間,提供創造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盡情地抒發對藝術的感受。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憑借自身的感受、觀察、體驗、思考、判斷、發現、討論、搜集、嘗試、反思等活動完成學習目標。但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給他們自學的程序與方法,學習時老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最后,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有了成功的經驗,體會到知識的來之不易,才會對所學的知識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才會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豐富多彩的黃土文化給學生提供了創新的土壤
我國當代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而小學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極富創造力的時期,剪紙教學能使學生在大自然、大社會、生活中、學習中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充分挖掘生活情趣,創造出如《我的校園》《課本中的故事》《黃土美景》等許許多多的作品,其中隨處可以聽到的陜北民歌和地方文化給學生更多的創作激情和動力。如“蘭花花”一課可設計一些有趣的民歌故事情節,讓學生投入其中,并為學生播放優美的輕松的音樂“蘭花花”,使學生置身其中,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更有利于剪紙的教學。創作出的《陜北民歌集》剪紙尤為突出。
剪紙藝術讓學生在動手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還啟發了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產生,更重要的是保護并繼承了中國的傳統藝術。
(作者單位 陜西省志丹縣市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