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我覺得它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初中歷史教學做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新課程實施以后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成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發揮想象,聯系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里盡情暢游。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有電視、雜志、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但也有真真假假。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的“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么,但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極其廣闊,善于獨立思考。
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當今我國改革開放的宏偉大業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訂了一系列的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可以來理解、深化當前的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1.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系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于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系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于政治的范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
2.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了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能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間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例如,講到英國侵占西藏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了西藏民風的淳樸、武器的落后,但這種武器落后并沒有使他們屈服于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講到華盛頓創建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可以提到當今的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講到《文學藝術》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鑒寶》,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要懂得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責任。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顯著的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并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于創新,在課程改革這股春風的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 山東省招遠市大秦家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