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認為,情感是客觀事物符合人需要與愿望、觀點而產生的心理體驗,它反映的不是客觀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觀點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凡是不能滿足人的需要或不符合人的愿望、觀點的客觀事物,就會使人產生煩悶、厭惡等否定的情感體驗。面對缺乏學習主動性的初中學生,教師想要大面積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質量有很大的難度。那么,如何調控學生學習的情感,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持久地發揮作用并使學生頑強拼搏、不斷前進呢?我認為必須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以情育知
英語作為交流工具,它是一門實踐技能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大量地、自覺地模仿并訓練運用。英語教學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學習者的智力因素,還取決于他們的情緒、態度、學習動力等。因此,要善于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首先教師要端正和加強其情感的傾向性、深刻性和穩定性,要讓他們用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師要善于針對學生苦學、厭學的現象,發揮情感動力的功能,增強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英語教學的藝術,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苦學、厭學轉化為樂學、好學。讓學生能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克服怕苦思想;最后,要尊重每個學生,寬容、善待后進生。因為教學內容的增多和難度的加深會讓他們認為,整天嘰里呱啦地讀啊、記啊,太沒意思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和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將教材化難為易、化多為少,精講精練,把容易的問題讓后進生回答,叫他們做有把握的題目,及時地鼓勵他們,慢慢培養他們開口的習慣。運用恰當的方法做到深入淺出,想方設法讓學生易學、易記,使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非但不感到乏味、困苦,而且在和諧輕松的氣氛中學習、體驗成功的喜悅。如用“中日友誼永不變,英法聯盟‘a’改‘e’,其余一律加‘s’”來概括“某某國人”的復數形式,讓學生感到這部分知識并不雜亂、難記,而是有序、有趣的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盡力做到對學生不指責、不呵斥、不急躁,多給予熱情的鼓勵和引導。這樣,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更加熱愛學習;在講課時,教師要以富有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語言要包含對學生的引導,凝聚對學生的期望。
二、以境育情
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往往對情感的產生起綜合的作用,亦此即“情感的情境觸發規律”。根據這一規律,在英語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有直觀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濃烈的氛圍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動可以參與,觸“境”生情,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如初一教材中,當講述家譜時,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家庭,利用照片向同學介紹家庭成員、同班同學及好朋友的家庭情況……
三、以理育情
“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科學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愛科學的情感,這是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熱愛本民族的情感、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必須采取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據,以理育情。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