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在音樂教學中摸索出了一套新的教學法,叫做“三步教學法”,這三個步驟分別是“自學、互動、檢測”。我在教學中稱之為“音樂教學三部曲”。由于本人資歷淺薄,能力有限,此教學法尚在實驗階段,因此我只能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不成熟的想法,望大家批評指正,多多指教,不勝感激。
一、“自學”在音樂課中的體現
我認為音樂課當中的自學環節重點應該是——聽。眾所周知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當美妙的音樂傳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腦中樞神經,從而就能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要想讓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感知音樂藝術的真諦,聆聽便是打開音樂殿堂之門的一把鑰匙。聆聽的過程不僅是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同樣也被看成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如唱歌教學,可以讓學生反復聽歌曲的范唱,通過聽(感知)—聽(模唱)的過程達到自學的目的。欣賞課主要是通過聆聽作品后產生的某種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對美的感知和向往的目的,即:聽(初聽感知)—聽(想象)—聽(透析作品如:段落、情緒等)的過程。
二、“互動”在音樂課中的體現
“互動”這一環節是音樂課堂上運用最普遍、最廣泛,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離開了這一環節,這節音樂課將會是一潭死水,而且也會毫無疑義。如在唱歌課中,當學生通過聽達到可以基本會唱的程度時,就可以互相幫助、互動學習。學唱程度好一點的同學可以教學唱速度慢一點的同學,也可以相互彌補。在這里就體現了新課標中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說到這兒,我們會自然地聯想到一個課堂難點。傳統教育的特點是教師在課前依據教參設計課堂上所謂的難點,然后再設計怎樣一步一步地去攻破難點,解決難點,現在看來這只不過是教師的一廂情愿而已,或者說是一刀切。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有時會發現,我們設計的教學難點,真正在課堂當中實施的時候未必是什么難點,或者說對某一部分同學來說并不是什么難點。那么通過“互動”正好能夠彌補這一點,也就是說難點不固定化、不單一化。如歌曲中的某些樂句,這個同學會唱,另一個同學卻不會唱,而另一個同學會唱的地方,這個同學恰恰又不會唱,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通過“生生互動”解決一部分問題;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走下去普遍地關注學生互動的情況,及時發現問題,通過“師生互動”有針對性地來解決“生生互動”所解決不了的問題。同時“互動”又可以為拓展部分做好有力的鋪墊。如分組后老師布置任務,各組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和演繹歌曲,如表演唱、歌伴舞、編配節奏等方式。這樣一來就充分地發揮了“互動”的優勢,讓學生在“互動”中想象、討論、創新。同樣“互動”在欣賞課中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調動并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是欣賞音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關于這一點,我想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各個器官的作用。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表面上互不干擾,實際上卻是相互感通的。
三、“檢測”在音樂課中的體現
“檢測”這個環節在音樂課中應該是我們經常所講的音樂課的拓展部分。如唱歌課,剛才所提到的在互動中完成的用不同的形式表現這首歌曲,各組在“互動”中經同學們想象、討論所獲得既定的表現形式,就可以在本環節中大膽地展示出來,也可以叫做成果展評,而且這個環節是一節音樂課中最出彩的部分,欣賞課也是如此。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人民路街道辦事處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