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非常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的一般探究方法,具有較強的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判斷性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初步了解與生物科學相關的應用領域,為繼續學習和走向社會做好必要的準備。因而教材中以不同形式呈現了以下幾方面能力結構,為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提供了方法指導。
一、觀察能力
人們常把觀察稱為智能結構的門戶,是學生發展記憶能力、想象能力等的思維基礎。因此,觀察能力是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同時,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是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新教材中對觀察能力的呈現顯得尤為重要。
二、實驗能力
實驗能力的培養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實驗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獲得知識的能力、整理分析的能力等。通過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可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新課程中非常注重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并編排于課文的合理位置上,可見學生實驗成為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如“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蛋白質”“體驗制備細胞膜”“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分解”等。
操作能力是完成實驗的關鍵,同時也應學會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并從中發現成功、失敗的原因。因此,教師應盡最大可能地開展教學資源,開展好實驗操作。
三、自主學習能力
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時代,每年各學科都有非常多新的科研成果,知識的更新速度已達到驚人的程度,每個學生僅靠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是無法滿足未來工作需要的,因此作為當代教育者應該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自主學習能力是形成其他各種能力的核心。托夫勒說過:“未來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如果通過學校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將來就能以學校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去獲得更多新的技能。
總之,生物課堂教學不但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教師有目的地教學,學生只有具備了能力,才會在紛亂復雜的知識海洋中明確方向,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把學習當做樂趣融入生活,進而獲得更多更廣的知識,成為更具潛力的創造型人才。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縣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