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語文教學改革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式,人們運用計算機把來自不同途徑的信息進行了精心加工處理,并將這些信息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各種信息不再只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建立了一種有機的、邏輯的鏈接,不僅把學生的聽覺、視覺等積極地調動起來,容易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可以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下面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體會。
一、信息技術的介入,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
只要做一位有心人,我們就會擁有多種激發語文學習興趣的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生物入侵者》一課時,我精心設計了這樣的導入: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展現出幾幅美麗的加拿大一支黃花的圖片,使學生們沉浸在美的氛圍中;然后,隨著幾聲清脆的槍聲,大屏幕上出現了一行觸目驚心的字:“霸王花、美麗殺手”,臺下一片嘩然,學生們驚異這么美麗的花竟然有這樣“惡毒”的稱號,這就勾起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急于想知道事情的答案,借機我又出示了從網上搜索事發時的一篇新聞報道,并且告訴他們這就是生物入侵現象,順勢導入了本課。講課中我又利用多媒體的優勢,給學生展示了一些我們身邊的其他生物入侵者,一堂與生物有關的語文課在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中很快就過去了,當然,也收到了良好的授課效果。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開放式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的介入,使語文閱讀既有傳統意義上的文本閱讀,又有了現代意義的網絡閱讀。這是一種開放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學習方式。如果網絡上教育資源豐富,學生就能夠方便地查閱并得到相關知識,滿足他們的求知欲,開闊他們的視野。例如,我在講《安塞腰鼓》一課時,利用信息技術,將與腰鼓有關的圖片、歷史知識,與安塞腰鼓有關的音樂、課文朗讀,以及課本中重點的字、詞、句整合到課件中,教師和學生既可以從課件中領略到中華文化的燦爛多姿,又可以從歷史的源源長河中,領略到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我們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歷史文明,使學生在高亢的背景音樂中,深刻理解了課文的中心思想。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
三、信息技術的使用,加大了課內信息容量,拓寬了知識區域
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學法的遷移,通過發散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而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延伸、拓展知識,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在進行作家作品、時代背景、寫作教學時,其詳略難于把握,有了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學生既可通過作者的肖像、文字簡介認識作家,從而加深印象,又可了解作家作品風格,還可通過視頻了解時代背景,感受當時的時代氛圍。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運用哪一種方式進行輔助教學,都必須注意抓住時機,即理解時機、語言文字訓練時機、感情需求時機。還要遵循一條原則——不能阻塞學生的思維、阻礙學生的想象,要注意體現“旁敲側擊”,促進思維訓練的特點。
總之,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教育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必須現代化。我們應站在時代的前沿,大膽改革創新,努力探索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整合,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