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秋冬進補盛行已久,這種做法本來出自中醫養生,后來演變成一種民間習俗,它已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那么,是不是每個人都應當在秋冬進補呢?怎樣進補才是適于個人的具體狀況呢?
體質虛弱的人才能“補”
在中醫看來,時令進入秋冬季節,氣候由涼轉寒,陰氣至盛,陽氣內斂,因而寒氣極易侵入體內,使人體氣血阻滯,影響人體健康,尤其是對平素體虛之人更易造成傷害。因此,中醫認為,秋冬季應當進補強身、助陽抗寒,每人根據自身體質的需要,結合臟腑功能的盛衰要適當進補,這樣對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具有較大幫助。
秋冬進補的理論依據來自我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的著名論斷:“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里所說的“虛”是指由于人體抵抗疾病能力下降所引發的病證或機能低下,中醫理論強調只有出現虛證才用補法,不是虛證不用補法。也就是說,秋冬進補是針對出現虛證人群的,不是針對實證人群的。按我國城鎮居民現在的生活條件,秋冬進補的對象,一般應當是體質虛弱的人,或是大病初愈,或是手術后氣血虧損,抑或是過度勞累之后。
貿然進補容易上火
既然秋冬進補不適于所有人,那么,秋冬進補究竟適于哪些重點人群呢?中60f0427590a1db56e0541ab4658148022c2708a35d7d26d33c01cf4e84542d92醫將人的體質大致分為九類: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淤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這九類人群并非都需要進補,其中濕熱質、痰濕質、瘀血質、氣郁質四類人群,非但不需進補,反而需要一定的清瀉,若對這些人貿然進補會導致上火、濕熱膠著等病癥表現。相比之下,平和質及特稟質需要酌情而定,需要進補的體質類型主要有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人群。
過度進補惹病上身
即便是體質虛弱的人群,進補也要適當,切忌濫用補品。每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