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的病逝,讓胰腺腫瘤再次走進公眾視野。無獨有偶,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也在獎項公開三天前因胰腺癌逝世。再加上之前的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羅蒂、香港著名藝人沈殿霞等,被稱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讓人們深刻認識到了它的厲害。那么,該如何預防?專家建議———
六成胰腺癌合并糖尿病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教授郝純毅介紹說,我國胰腺癌發病率曾低于歐美,但近年來,胰腺癌發病率不斷上升,且呈現年輕化趨勢。以往多發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但近年來四五十歲得胰腺癌的人越來越多,二三十歲的胰腺癌患者也不罕見。
談及胰腺癌,就不可不說糖尿病。臨床統計顯示,糖尿病、葡萄糖耐受性與胰腺癌之間存有相關作用。糖尿病人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糖尿病病程超過五年的患者,其胰腺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群的1.2倍。這是因為血糖長期升高,胰島細胞持續受損,會嚴重干擾胰腺正常功能,易誘發胰腺癌細胞的形成和增殖。
同時胰腺癌早期,因為癌細胞破壞胰腺組織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也會出現高血糖、尿糖,甚至葡萄糖耐量試驗不正常等類似糖尿病的癥狀。有統計數據表明,臨床上40%~60%的胰腺癌患者會合并有糖尿病。
突發糖尿病多源于胰腺病變
由于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人們對出現多食、多飲、多尿及消瘦、乏力等癥狀的中老年人,往往首先會想到2型糖尿病,并一味按糖尿病治療,而忽略了胰腺腫瘤或炎癥的可能性,以致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山東省交通醫院肝膽內鏡外科中心主任醫師孫文生指出,突發糖尿病,病根往往在于胰腺病變。據統計,約一成左右的糖尿病患者,是因胰腺疾病導致胰島素分泌異常引起糖代謝障礙,其中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所占比例最多。因此,一旦發現血糖升高后,最好先進行腹部B超檢查,先排除胰腺癌的可能。特別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齡在60歲以上、無糖尿病家族史、無肥胖、很快形成胰島素抵抗者,更要警惕胰腺癌。而糖尿病患者在按正規的降血糖治療后,血糖仍難以控制,出現越來越嚴重的消化道癥狀,如黃疸、腹痛、腹脹、消瘦、腹脹不適、腰背痛、乏力、腹部包塊、發熱、腹瀉等癥狀,也要及早到正規醫院就診,排除胰腺癌。
高危人群應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
專家強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體重超標,再加上運動減少、吸煙嗜酒等,糖尿病人與日俱增。而胰腺癌和糖尿病多數是并存的,胰腺癌發病的明顯增加很可能與糖尿病的增多有關。所以,遠離胰腺癌首先要避免糖尿病。日常要重視胰腺癌的早期癥狀,40歲以上、有長期吸煙史、胰腺癌家族史、近期有糖尿病發生而無糖尿病家族史、有胰腺慢性疾病等胰腺癌高危人群,應盡早調整生活方式,至少每年到正規醫院進行一次腹部B超檢查,以便早防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