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9日,某都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隔夜菜放冰箱24小時,亞硝酸鹽含量全部嚴重超標》的報道,該報記者與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進行了一次試驗,將炒青菜、韭菜炒蛋、紅燒肉和紅燒鯽魚等在冰箱放置24小時后用微波爐加熱,經檢測發現,剩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全部超過國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的限量標準,其中葷菜超標更厲害。由此,報道中得出了一個結論:剩菜不能吃。
隔夜菜放置之后,亞硝酸鹽含量真的會增多嗎?隔夜菜真的有礙健康不宜再吃嗎?
一場虛驚:
剩菜中亞硝酸鹽并未超標
在這則新聞中,所記錄的試驗檢測結果為:經冷藏24小時,4種剩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全部超過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的限量標準,其中青菜超標34%,韭菜炒蛋超標41%,紅燒肉超標84%,紅燒鯽魚超YpzgtZTjbDW9g/7UihXJvYldA08OfIx6XbZrT+2XYoQ=標141%”。
放了一晚上的剩菜,就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筆者查閱相關標準發現,新聞中所引述亞硝酸鹽含量的標準為“蔬菜不超過每千克4毫克,肉每千克不超過3毫克”。
對此,廣西區醫院營養科主任陸光成表示,這所謂的“標準”其實是指新鮮的蔬菜和肉類中的亞硝酸鹽含量,而不是加工食品中亞硝酸鹽的標準,“國家標準中沒規定餐飲加工食品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因此炒好的菜,并無所謂的標準來約束,‘超標’無從談起。”
陸光成指出,國家制定的《GB276OfTQVKrOtG6S6T+7riUjGyHJuxjI9D/ImOpRNeUCG/E=0-2011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明文規定,嚴格限制亞硝酸鈉的添加,其中熟肉制品中的亞硝酸鈉殘留量是每千克不超過30毫克,而醬腌蔬菜中的殘留標準是每千克不超過20毫克。
上述新聞中所宣稱“嚴重超標”的炒青菜、韭菜炒蛋、紅燒肉和紅燒鯽魚剩菜,其亞硝酸鹽含量分別為5.36、5.64、5.52 、7.23毫克每千克,與加工食品中的國家標準相比,遠遠低于30毫克每千克和20毫克每千克的上限。
也就是說,即使剩菜試驗最后得出的檢測數據準確,這幾道剩菜中的亞硝酸鹽也不存在超標的問題。
一個常識:
隔夜菜與保存條件最有關
“蔬菜中亞硝酸鹽增加,與隔不隔夜沒太大關系,主要跟保存條件和時間長短有關。”廣西工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系教授李軍生表示,“隔夜菜”中會有多少亞硝酸鹽產生,首先取決于蔬菜本身;其次是烹制后的蔬菜在什么樣的條件下保存;再次才是保存了多長時間。在保存過程中,蔬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會有一些增加,但在冷藏條件下,總的亞硝酸鹽含量還是大大低于加工食品中國家標準允許的含量。
營養專家則建議:菜肴烹制后,吃一兩頓沒關系,但最好不要再吃第三頓,否則就有可能有礙健康。
一個推斷:
肉類的亞硝酸鹽源自添加劑
肉類本身的亞硝酸鹽含量都很低,而該報道中稱:隔夜再烹煮后,紅燒肉和紅燒鯽魚中亞硝酸鹽含量急速升高。對此,廣西區醫院營養科主任陸光成表示:“還未加工的肉類,亞硝酸鹽含量很低,加工后變得這么高,可能跟烹飪時加入了含硝酸鹽的添加劑有關?!标懝獬煞Q,一般都市家庭里,很少有人在煮肉時,會加入大量的添加劑。
據了解,像腌臘肉制品類、醬鹵肉制品類、熏燒烤肉類等,在加工過程中,會將亞硝酸鹽作為合法的食物添加劑加到其中。這是因為,亞硝酸鹽有一個很特殊的作用:可抑制肉制品中的肉毒桿菌。陸光成也表示,亞硝酸鹽作為一種肉類的添加劑,有防腐、著色的作用,“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家里做的肉,顏色一般較暗淡,而飯店餐館做的肉,顏色十分鮮亮的原因,就因為添了亞硝酸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