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出汗便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很多人因為不喜歡那種黏溻溻的感覺,往往躲在空調屋里,拒絕出汗。殊不知,許多病灶都是憋汗憋出來的。
出汗是人體排毒的重要途徑
夏季陽氣外發,出汗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將體內和體表的廢物毒素排出,同時,通過出汗可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但是如果總待在空調房里,拒絕出汗,就等于失去了一條重要的排毒管道,邪毒未能及時排除會極易招致鼻塞、頭昏、耳鳴、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空調病”癥狀。因此,夏天適當出汗很重要。
如果因為工作原因必須呆在空調屋里無法出汗,可以晚上睡前用熱水泡腳,這同樣能起到深層出汗的效果。不過,中醫講“動汗可貴”,就是說在運動過程中出的汗最可貴,是深層出汗,而因外界高溫造成的皮膚出汗則為淺表出汗。因此,每周最好進行1~2次運動量較大的活動,比如羽毛球、足球等,讓自己體驗一下“汗暢淋漓”的感覺,可強化皮膚的代謝功能。
出汗多少能檢測身體健康狀況
除了一部分人不愛出汗外,也有人一到夏天,身體就瘋狂出汗,汗流不止。中醫把這種情況叫作“汗癥”,像氣虛、陰虛火旺、濕熱偏盛等都可能是引起多汗的原因;西醫認為多汗還可能是甲亢、糖尿病、低血糖等疾病的先兆,應加以注意。
此外,“汗為心之液”,如果大量出汗,則汗多傷津。大量出汗后,一定要補水補鹽,如喝淡鹽水。
要想知道自己出汗是否正常,可以借助空調,在室溫26~28攝氏度的環境中靜坐,如果仍然出汗,或稍有活動就汗出不止,則極可能是身體出了問題,應及時向醫生咨詢。
因此,夏天特別愛出汗的人千萬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為了阻止出汗而把空調溫度調得過低,以免掩蓋了一些早期病征而不自知。
不同出汗部位反映不同健康狀況
腋下汗多是氣虛:以動則出汗,腋下出汗多為主,常伴有氣短乏力、少言懶語等癥狀。此類患者在夏天應避免大量的運動,在飲食上宜多吃粳米、糯米、小米、山藥、馬鈴薯、大棗等補氣食物。此外,經常用“黨參烏雞湯”做調理效果也不錯。其具體做法為:母烏雞半只,洗凈,放入沸水中焯去血沫,然后與干黨參10克、干山藥10克、沙參10克、干香菇3枚、大棗2枚、生姜少許一起放入砂鍋,用文火燉兩小時即可。
手腳汗多是濕熱重:以手心腳心特別愛出汗為典型,并伴有大便黏膩,嘴巴干苦,愛喝水等癥狀。應多吃清熱解暑、健脾除濕的食物,如苦瓜、苦苣、黃瓜、西瓜、冬瓜、薏米、山藥等。
胸前汗多是心虛:以前胸出汗特別多為典型,并伴有心慌、氣短、胸悶、乏力等癥狀。平時飲食宜注意補心氣,多吃蓮子、銀耳等食物。給大家推薦一個小食譜:蓮子糯米粥。它的制作很簡單:將50克蓮子用溫水浸泡兩小時,洗凈,加100克糯米共煮成粥即可。
汗流浹背可能是陰陽兩虛:以背部特別愛出汗為主,并伴有冬天怕冷夏天怕熱,腰膝酸軟等癥狀。此類患者宜養陰與溫陽同時進行,平時可多吃些黑豆、泥鰍、紅棗、枸杞等溫補的食物。另外,位于內側腳踝后的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既能滋腎陰,又能補腎陽,背部愛出汗的患者每晚睡前不妨按摩一下此穴。
總之,夏季既要學會合理出汗,也要注意從汗來觀察自身健康,讓自己平安度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