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余溫猶在,“狼爸”風頭正勁,炙手可熱,而“羊爸”又緊隨其后,來勢洶洶。一時間,是“狼爸”的“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中國傳統式高壓教育還是“羊爸”的溫情教育更有利于將孩子培養成名牌大學學生,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
盡管人們討論這兩種教育方式孰優孰劣時立場不同,卻似乎有一個共同點——評判孩子優秀的標準是進北大之類名牌大學。在筆者看來,“X爸”的走紅不是值得稱道的現象,反而恰恰暴露了社會上廣泛存在的狹隘的成才觀。
“X爸”的孩子讀清華、北大,無論是“狼爸”“打”出來的,還是“羊爸”“哄”出來的,都只不過說明這些孩子在應試教育方面的成功。人生之路漫長且修遠,截取這小段就作為成功的樣板,并且大肆渲染實在是有失偏頗。
不過,令人可嘆的是,談到教育孩子成功與否,人們津津樂道的衡量標準還是上好大學,找好工作,所謂成功的父母在傳授教育經驗時,從幾年前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到《虎媽戰歌》《所以,北大兄妹》,他們得以吸引公眾眼球的首先是孩子名牌大學生的光環。父母們在鉆研哪種教育方式適應自己孩子時,這種“適應”不是保存孩子的童真,培養孩子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樹立高尚人格,而是怎樣用更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適應”重點大學的選拔。
九十多年前,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講到,當好父母“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艱苦困難的事”。中國人常將孩子誤認為是“縮小的成人”,一切照成人的模式行事?!捌鋵?,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就大礙于孩子的發達”,魯迅強調父母要努力“養成他們(孩子)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然而,遺憾的是,中國父母對待兒女的“成法”卻“謬誤甚多”。大多數父母把孩子當成 “即我”,對孩子的成長包含著太多自以為是的個人期許,卻沒有把孩子視為 “非我”,讓孩子“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
如今,當父母樂于尋找方法如何將孩子培養成“北大人”時,反躬自問,有沒有把孩子當做“縮小了的成人”來對待?
多少年來,人們的教育觀并沒有從實用轉為理性,孩子讀書的首要價值還是“升學”,獲取較高的學歷身份與社會地位。不過,對于這種狹隘的成才觀,不能過多苛責父母。這與我們的教育環境和社會用人環境并沒有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同步提高息息相關,與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通道逼仄密切關聯。只要多元的成才觀、更多的成才選擇賴以成長的土壤還沒有建立,基本的教育制度與用人制度不改革,是很難使社會擁有健康的人才觀和教育觀的。
“X爸”的走紅,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并不會帶來人們教育方式、方法的進步,這種過度渲染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