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加工指的是將獲取的原始信息按照應用需求對其進行判別、篩選、分類、排序、分析、研究、整理、編制和存儲等處理的一系列過程及實現方法。教育心理學上有個信息加工理論,它是指從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類學習的內部過程。它以信息加工觀點為核心,將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和計算機科學等當代最新理論和科技成果的精華吸納到其理論研究之中,運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信息加工這一學習的心理過程。
關鍵詞:信息加工;新課程教學;探究
化學教師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學生的基礎知識是掌握了,但在解題時卻不能加以應用,教師講解時都能理解,但自己卻無從下手。”這也就是說學生在信息加工時出了問題。而出現這種問題時,教師一味地講解并不是辦法,并不能使學生真正領悟化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有效地加工,使學生對化學現象的認識從量變提升到質變。
新課標的實現更需要我們探討有關信息加工的方法問題。
我們知道,原始信息經過加工才能成為有用的信息,在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時發揮作用。信息加工指的是將獲取的原始信息按照應用需求對其進行判別、篩選、分類、排序、分析、研究、整理、編制和存儲等處理的一系列過程及實現方法。教育心理學上有個信息加工理論,它是指從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類學習的內部過程。它以信息加工觀點為核心,將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和計算機科學等當代最新理論和科技成果的精華吸納到其理論研究之中,運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信息加工這一學習的心理過程。根據信息加工理論,學生進行化學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對化學信息進行加工的認知過程,通過加工揭示化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之系統化、體系化的過程。因此,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研究和運用信息加工理論指導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學生也需要積極主動地對化學信息加工,以達到認知結構的同化與順應。
加涅認為,學習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若干階段,每一個階段需進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以此相應,教學過程既要根據學生的內部加工過程,又要影響這一過程。因而教學過程階段與學習階段是完全對應的。教學就是教師安排和控制這些外部條件構成的。那么教師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安排和控制這些外部條件呢?
一、充分利用課堂的開放性,推廣探究式教學
很多教師可能發現,原有的課堂結構使學生拘泥于一個教師現有的知識范圍之內,學生對一些信息很難有并且很怕有自己的看法見解,從而影響了學生對信息的有效加工。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對信息的加工程序,只有放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程序加工的信息才是對學生有用的。新課程的實施,打破了原有學科的封閉性和課程選擇的單一性,將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個性、多元的學習環境中,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求知,學會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種信息及信息資源。因而采用探究式教學,在課堂中讓學生積極閱讀“資料卡片”“科學視野”,積極參加“思考與交流”,這是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對信息自主加工的有效途徑。
二、形象地引入概念及原理
新課程中也有一些內容是不適合用探究的方法去學習的,常規的新概念、新知識教學是要去情景化的,比如物質的量的概念和應用,大量化學方程式的記憶等。形象化的引入也是提高學生有效進行信息加工的方法之一。比如,物質的量這個概念的引入,可以引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一個乒乓球的質量是較小的,稱量起來不是很方便,那么能不能利用一些間接的方法得出一個乒乓球的質量呢?同學們都會想出先稱量出一定數目的乒乓球的總質量,然后用這個總質量除以乒乓球的個數。這是同學們已有的知識,不需要內化就可以直接悟出“一定數目”的引入使得較難稱量的物體變得較易稱量。這時教師就可以設問:同學們,我們研究學習看不見數不清的微觀粒子的時候能不能也引入“一定數目”使微觀粒子與宏觀物質聯系起來呢?從而引入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體即物質的量這個概念。這樣,就使同學們對這個新信息能夠自然同化,順利達到信息加工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及時歸納的學習習慣
在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難免與學生的思維發生沖撞,使得學生獲得的信息是分散、混亂的。此時學生對化學信息不能有效提取,常常是覺而不悟。當信息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教師要及時地梳理歸納,產生量變到質變的效果。例如在學完濃硫酸、硝酸的知識后,教師要及時用氧化還原觀進行歸納小結,提高學生的化學悟性。同時,教師要指出濃硫酸、硝酸各自被還原的產物,而與之反應的單質則被氧化成相應的氧化物,并進一步分析由于得到的氧化銅等為堿性氧化物,會與相應的酸起中和反應生成相應的鹽,這樣學生更能體會濃硫酸、硝酸為什么與金屬反應既起到氧化劑又起到酸的作用。
四、敢于提出認知上的沖突
為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化學認知結構,一方面,要對化學素材進行改造、加工,革新化學知識呈現的方式和程序,將教材“靜態”知識動態化,文字知識圖像化,抽象知識具體化,努力使課本知識由“儲存”狀態轉化為“輸出”狀態;另一方面,要重視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所謂認知沖突,就是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間無法包容的矛盾,它是幫助學生對化學知識信息進行有效加工的一種重要方式。
例如在“化學反應速率”部分,教師可提供這樣一個化學事實:鈉與乙醇的水溶液反應時,增大乙醇的濃度,反應速率反而減小。這與學生剛學過的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規律相矛盾,認知沖突由此而生。通過討論,學生對影響反應速率的內因外因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鈉與水反應較鈉與乙醇反應劇烈得多,當乙醇溶液濃度增大時,鈉與乙醇的反應逐漸居于主要地位,反應物性質這一內因起了決定性作用,所以反應速率減小)。再如,鈉、鎂、鋁都具有還原性,而且還原性逐漸減弱,這些學生都懂,但有的學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鋁失去的電子最多,反而還原性較弱?”這主要是學生對還原性的失電子能力的表現不是很清楚,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與水反應的劇烈程度進行對比;再從周期律知識進行聯系;再從原子結構的角度去思考,從而使學生對化學理解達到多層次的統一。
(通渭縣李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