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針對學生提出問題時,那些過于簡單且已經有明確答案的問題,不會引起學生的研究,而太過復雜的深度知識又會打消學生對自己掌握知識的質疑度。由此可見,教師提問的技巧在教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技巧;程度;方法
語文課堂的每章節學習、每課后復習,都必須依據一定的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都必須依據具體的教材內容而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才能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教學活動才能得以進行或具有吸引力地持續開展下去。我通過教學實踐發現:提問是我們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問是提高學生分析、鑒賞、表達能力的基本方法。同時,提問還要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提問方法和提問角度。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如何提出問題,才能更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發展思維呢?
一、提問需要有理有據
陶行知說:“發現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痹谡Z文課堂上,尤其要注意這一點。我在語文課本的備課中,會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來,這樣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想做到提問時有理有據,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意識,改變學生的被動觀望為積極參與,就應該讓學生通過問題進行學習,把學習過程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思維,形成能力學習目的。初中的語文知識涵蓋面很廣泛,里面包含著好多既各有特點又互相聯系的小系統,諸如文體知識系統、文學知識系統等。針對每篇課文的提問內容也應該各不相同,但總體上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進行有條理、有系統地引導學生,最后把它們“互相聯系”起來,融會貫通,連接整個語文知識體系,使學生居高臨下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特點和缺陷。例如在文言文的講授過程中,可根據課本內容,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我們如果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在實際運用中,它還包含著什么耐人尋味的哲理?這幾個思維發散的提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回答問題,讓學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展,有些還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提問要照顧全體學生
語文課堂上面對全體學生設計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課堂提問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要追求全體學生的全員參與,確保全體學生都能從提問中得到啟發,有所收獲。這應該是高效課堂一個最根本的要求。學生每一次開始學習新課文時,起點都是一樣的,這時我們要對好的、差的學生一視同仁,引起學生的思考,就會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激發研讀興趣,并通過提問,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各自的作用。恰當的提問可以使教師的教學目的明確地被學生掌握,教師也能有效地控制課堂的進程和問題的解決,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從而使教學活動得以進行或具有吸引力地持續開展下去。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提升學生的思維訓練。
三、注意提問的難易
我們在課堂提問時,面對的學生在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和學習志趣等方面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況且,不同的學生就是學習同樣的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掌握某項知識、技能所需的時間也是不同的。課堂提問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做到深淺恰當,難易適中。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會讓學生無從回答。在實際教學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不少教師教材鉆研不可謂不深刻,理解不可謂不透徹,問題設計不可謂不新穎,最終課堂上發言的學生寥寥無幾,發言質量也讓人不敢恭維。究其原因是教師設計提問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對學生估價太高,又缺乏鋪臺階搭梯子的能力,導致課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幾個尖子學生的能力展示臺。因此,我們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手段,設置不同梯度的難易有別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才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一同教學目標下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從而得到應有的發展。
四、挑選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問題提問
教師要想自己設計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就要及時發現并抓住課堂中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或有價值問題的誘因進行點撥提問,加以重錘敲擊,從而激起共鳴、碰撞智慧。如教學《桃花源記》時,教師提出一個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漁人怎么發現桃花源的?”
生答:“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br/> 師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br/> 生答:“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師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生答:“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br/> 師問:“桃花源人一看到漁人是怎樣的表現?”
生答:“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br/> 師總結并設問: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這樣美好的境界,卻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們,已經擁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對明天有著更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來社會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后,各抒己見,在思想的碰撞與感情的共鳴中,課堂也自然亮點閃爍、精彩誘人了。
總之,有效的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我們語文教師只有善于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的想法,優化課堂結構,展示我們的教學魅力,才能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衣華玲.淺談語文課堂教學的收尾方法
[J].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