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電類課程邏輯性強、內容抽象、教學過程中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這一現象,文章從合理地落實好教學內容和組織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在實訓室組織課堂教學等方面闡述了電類課程的幾點教學經驗,提出了觀點和建議,在實際的電類課程教學中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字:教學方法;教學目的;實踐
《電工基礎》《電子線路》等是機電一體化、電子技術等電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在專業學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電類專業的學生在初高中學習階段的過程中,僅僅學習過的是文化基礎課程,沒有過多地接觸過電學方面的知識,而電類課程內容相對比較抽象,有些電路圖和工作原理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因此,學生要學好此類電類課程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成績差異,有針對性地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就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合理地落實好電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組織方式
教師在教學時,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安排和組織,突出電類課程的職業定向性,即將來成為一名從事電類工作的技術人員,這樣將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作為配置課程環節和內容的基礎,能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真正滿足職業崗位的需求。同時,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堅持開展教學內容和組織方式的研究。
1. 教學內容緊貼生活和工作實際,多列舉常用的、實踐性強的電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量引入生活中的實際電路,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電路的具體實用價值,能使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普遍提高。學生在課堂上見到的電路越多,實際感受就越深,對電路理論的理解越透徹。如在《電工基礎》課程學習電磁感應原理時,引入喇叭的工作原理;《電子線路》中引入收音機的放大電路,讓學生去思考收音機為什么能收到電臺信號而且被人們接收到。這樣,學生對電學知識的理解更方便、更容易了。
2. 對概念、原理等知識精講精練,反復提問,變灌注式為互動式
每堂課將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重要內容濃縮在一定時間內,講深講透,空余出時間安排練習討論。同時,每堂課以提高課堂效率為目的,精講多練,精心編排4~8個問題提問。如在學習《電工基礎》中的電磁感應章節時,多提“楞次定理”“電磁感應的原理”“左手定律”等一些主要概念,這樣做有助于學生對基礎的理解、對關鍵問題的記憶、對基本原理方法的應用,使學生整堂課都無法分心。通過隨堂提問與討論的方式,能變灌注式為互動式。
3. 新技術、高科技知識融入教學內容中
電路理論是一門傳統的經典理論,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其在教學內容體系結構上應當充分體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多提一些電工、電子技術在當代科技中的運用,如等離子技術、數字化彩電等。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熱情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熱情。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讓學生對電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列舉生活中的電學事故案件或制作學生感興趣的“音樂門鈴電路”“日光燈控制電路”等,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再如舉例讓學生分析:江蘇通州金點小區一幢六層住宅樓在國慶節當晚20點,三四層居民家突然斷電,部分家電被燒壞。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這起電事故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說是電壓過高造成的,有的說是線路短路造成的。等學生討論幾分鐘并得出是因為電壓升高的結論后,又作了進一步的提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電壓突然升高呢?最后得出答案,是在三相負載的星形連接電路中,中線由于事故突然斷開,造成阻抗大的一相相電壓升高,而使這相中正在用電的家電被燒。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三、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
1. 多媒體課件演示,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課件以它豐富的圖文、動畫、聲音和視頻影像提供著大量生動直觀的信息,能將較抽象、變化復雜的教學內容,通過動態圖形形象化地顯示出來,使學生加深對抽象原理的理解。這樣,在教學過程中不僅節省了書寫黑板和繪制電路圖所需時間,而且可用于電路圖形、電路現象和過程的動態演示和控制,充分地利用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的視覺聽覺效果,授課信息量擴大,課堂教學效果好。如在講解《電工基礎》中的正弦交流電時,運用課件“正弦交流電的產生”來進行教學,課件中運用Flash動畫技術制作了交流電的產生過程,學生學習時就感到比較生動形象,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本節內容顯得生動有趣,同時也能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實物教具演示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課堂中教具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輔助手段,尤其是在電類課程教學中,電類器材教具的使用更是有著重要的作用。使用實物教具可以提高學生感知的自覺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器官都參加活動,使電類課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形象、直觀、有趣。
3. 情景教學法,給課堂注入活力
首先,要讓學生掌握好基本概念、定理,為此必須精練內容,深入淺出,抓住要領。其次,要讓學生像記英語單詞一樣記住當堂課的重要內容,通過課堂上的反復練習、提問,把快速記憶中的對比法、重復法、諧音法、聯想法引入課堂。由于采用的一些比喻生動、形象、幽默,就使學生在笑聲中深刻地記住了難理解的科學條文。
如在講解《計算機電路基礎》這門課程的時序邏輯電路中的“單穩態觸發器”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理解單穩態觸發器是由“555”定時器構成的,其工作原理是如何進行的,同時要求學生記住單穩態觸發器的電路圖,最后再將其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樓梯間的路燈控制開關”等相結合起來,告訴學生“樓梯間的路燈控制開關”就是運用了單穩態觸發器的工作原理制成的,方便了學生對這一內容的消化和理解。
四、將教學地點搬到實驗實訓室進行課堂教學
考慮到電類課程的實踐性比較強,教師授課時組織學生到實驗實訓室進行現場教學,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教學質量。如教“元器件識別”這部分內容時,盡管電阻、電容、電感、二極管、三極管都是最普通的電子元件,但對于沒見過、沒用過這些元器件的學生來說,課堂上的理論只能是紙上談兵,學生很能想象真正的元器件是怎樣的。我們把這些內容放到實訓室里對照實物進行講解,讓學生邊聽邊識別,并用萬用表、示波器等儀器測量,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特別是在講解測量電阻阻值時,光靠在課堂上理論講解,學生很難理解是怎么回事,如果在實驗實訓室內教學,讓學生自己拿萬用電表去測量電阻阻值,學生馬上就能理解并掌握測量方法,同時也學會常用的一些儀器、儀表的使用。這樣,讓學生有了更多的“做”的機會,使他們的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起到了良好的實踐教學目的。
通過上述各種措施和方法,優化了知識結構,強化了實踐教學,很好地實現了多元化教學,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鞏固了所學的理論知識。同時,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啟發式思維為主導,采取分層次教學、多方式實踐、多種媒體組合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較果。
參考文獻:
[1]程周.電工與電子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