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把合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作為深化素質教育、推進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認真評估的基礎上,把一切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課程資源加以充分開發。
關鍵詞:課程資源;教材;學生;教師
數學教學是教師以教材為載體,以學生為對象而開展的雙向交流活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把課程資源的開發重點放在對教材資源、學生資源和教師資源的開發層面,以提高課程資源開發的針對性。下面,筆者就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從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教材資源的開發
1. 挖掘教材的特色
小學數學教材建設迎合了課程改革的需要,向學生提供了大量生動而又富挑戰性的教學素材,不僅如此,教材色彩鮮艷的圖片、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符合了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的豐富板塊,諸如“想想做做”“試一試”等更是活躍了學生思維,為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提供了有力支撐。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立足于學生已有的興趣和經驗,通過有效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優秀潛質,特別是把教材中豐富的文字語言、符號語言以及圖形語言充分展示在學生面前,力爭使它們在豐富學生頭腦表現概念的同時,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主動思考,從而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同時,教師要因勢利導,把教材最能打動學生的地方充分展現于學生面前,促使學生在觀察中感悟、在交流中思考,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2. 創新教材的使用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學生學習的線索,使用好教材資源意義重大,但是統編教材的普遍性特征使得它不可能兼顧到所有學校不同學生數學學習實際情況,教師還要在尊重教材前提條件下,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增減和置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教學服務。因此,教師首先要有效把握教材,尤其要在充分把握教材前后知識聯系的基礎上,才能既立足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從而對教材內容作合理的詳略處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當然,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對于教材的處理要堅決杜絕教材怎么編、教師怎么教的思想,要通過教材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交流,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墨守成規的教材使用方法,發揮教師教材使用的主觀能動性,最終達到教學的融會貫通,掌握課堂教學的主動權。
二、學生資源的開發
1. 培養學生積極情感
積極的學習情感可以對學生學習產生正面的心理暗示,它常常扮演著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刻苦進取的角色。那么,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呢?首先,加強數學學習教育。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數學文化教學意識,結合課堂教學進行必要的數學發展史教育,進行數學家成就的介紹和宣傳,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豪感,確立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目標。其次,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數學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體現數學教學生活化意識,讓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親切感。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說出他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物體,學生無疑會想到他們自己佩帶的紅領巾,會想到教師使用的三角板等,這樣就會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2. 形成各種實踐能力
小學階段能形成和發展學生諸多的實踐能力,包括動手能力、實驗能力等,這對于學生后續學習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誠然,好動是孩子的天性,通過教學形成學生各種實踐能力,對于學生學好數學的意義不言而喻。以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為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動手,諸如量一量、畫一畫、拼一拼等,有助于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數學教學過程,發揮學生形象思維的優勢;有利于學生建立數學學習的空間概念,把學生看似抽象、復雜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從而使學生獲得更為感性的學習認識。這不僅達到了直觀教學目的,也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當然,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階段性特征非常明顯,在小學低年級教學階段學生動手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教師在鼓勵學生動手的同時,也必須做好指導工作。
三、教師資源的開發
1. 提升內在的教學理念
無論是實施課堂教學活動,還是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師的教學理念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教學理念決定著教學策略的體現、決定著教學手段的運用。當然,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與不斷發展的過程,學習主體由于性情的活潑性、數學知識水平的局限性、自主控制能力的有限性,他們在參與數學教學過程中,包括掌握數學概念、完成數學習題等不總是與教師課前預設的情形完全吻合,這就需要教師從主體學習實際情況出發,迎合他們的心理,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有效捕捉意外信息,巧妙轉化和利用不利條件,使主體基本處于有效參與數學教學過程狀態,這表面上看是考驗教師的教學經驗,實質上是挑戰教師的教學思想。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加強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豐富自己的教學內涵,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
2. 表現外顯的教學機智
教師光有淵博的知識還不夠,關鍵還得看教師如何將理論知識與教學過程融為一體,體現教學機智,善于結合學生思維習慣開展教學,達到既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又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熱情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比較分數大小》一課時,為了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可以通過“家庭故事會”的形式創設教學情境:夏天,媽媽分西瓜之前對小明說:“媽媽分西瓜時,給爺爺奶奶吃西瓜的四分之一;小明吃西瓜的三分之一;媽媽吃西瓜的六分之一,怎么樣?”小明聽了很不高興,說:“媽媽明明知道我最喜歡吃西瓜,為什么給我分的最少,自個兒卻分得最多?”媽媽聽罷,不禁搖了搖頭。教師緊接著向學生提問:“媽媽聽罷為何要搖頭呢?”這時,學生雖躍躍欲試,但還是欲言不能,此時教師就可以趁勢而下,揭示教學主旨。
總之,隨著數學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將逐漸增強,課程資源開發的廣度也將進一步擴大,這對于優化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將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